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重點閱讀】追求充分就業根本大錯特錯

日前蔡英文一席話,指稱台灣勞工休假過多,激起群情激憤,最後只能道歉收場。但不論是蔡或者聲討蔡的眾人,都依然在追求充分就業的前提下對話,差別只是工時長短、薪資高低的討價還價而已。我卻認為,人類根本不應該追求充分就業。「追求充分就業」這個想法,會在幾個層面上會兌換出人類文明不能承擔的後果:基本人權、生態永續以及分配正義層面。

先談基本人權層面。在現在的經濟想像當中,追求充分就業是因為,我們假設就業是參與分配的前提。一個人要就業,對經濟活動有「貢獻」(但這個貢獻未必是好的,詳後),才有資格參與分配。這讓就業一方面是個參與分配的機制,同時也是個社會控制的機制:你得要在經濟活動的遊戲裡面有角色,才有資格獲取生活所需(也就是薪資)。

這讓我們把普世的基本人權,降格為適者生存的獎賞,並且容許我們漠視失業者們衣食無著的困境(誰叫他們是魯蛇,人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就算用慈善、社會福利來救濟他們,同時也不忘記時時要貶低它們,叫他們振作起來,找份工作。卻忘了獲取生存所需,應該是最重要的基本人權。

其次是生態永續層面。在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科技進步)、人口不斷成長的背景之下,追求充分就業就等於追求不斷的經濟成長。而不斷的經濟成長,實際上卻會對地球資源、能源供給、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事實上,正是為了滿足充分就業的想法,造就了大量以循環消費為前提的製造業、以鼓吹消費為依歸的行銷業、以買空賣空來套利的各種金錢遊戲。在現有的經濟體制當中,這些通通被視為有「貢獻」的經濟活動。但從地球資源和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經濟活動都是傷害。

放棄追求充分就業的想法,才能適切地審視哪些經濟活動和生產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哪些是我們自找麻煩、疊床架屋搞出來的。放棄那些不必要的經濟活動,才有追求永續生活的可能性。而不放棄充分就業的想法,就不可能放棄那些不必要的經濟活動。


延伸閱讀:為什麼台灣經濟還沒有起色?因為我們還在讓孩子穿制服呀


最後是分配正義。如前所述,充分就業的目標,一方面成為社會控制的工具,讓人深陷異化勞動當中,二方面造就不斷擴張的金錢流通和創造。前者讓人無暇反思既有的經濟體制能否永續發展,是否公平正義。後者則透過通貨膨脹和貸款利息,單向地將資本由經濟階級的底層抽往上層,擴大貧富差距。兩者相加,就成為一個永無逃脫之日的惡性循環。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將會動搖社會作為共同體的信任基礎。

唯有放棄追求充分就業的想法,尋求不以充分就業為前提的社會合作模式,才可能擺脫這個惡性循環。在新的社會合作模式當中,家務、非營利服務、藝術創作這些對社會卓有貢獻,卻因為無利可圖,而長期被低估甚至貶為「不事生產」的工作,也才能得到該有的尊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