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劣幣驅逐良幣,到底是什麼意思?

看到有人說「劣幣必然驅逐良幣」,所以「最後一定是有良心的僱主被驅除」。下面有人好心提醒,叫他想想「劣幣驅逐良幣的假設是甚麼?」還被嗆得大聲得很。

這年頭人們不明就裡,往往從字面上理解「劣幣驅逐良幣」這個理論,以為能用來證明自己反市場的各種說法:慣老闆會淘汰好老闆、爛商品會淘汰好商品。市場永遠失靈,政府一定要出來管一管。

但這個理論根本不是這樣用的,我從頭到尾說一次,再說明這種想法的問題在哪裡。


劣幣驅逐良幣,又稱格雷欣法則,是經濟學家格雷欣,在考察人們使用貨幣時的行為,總結出來的規律。當時貨幣還是用貴金屬製成,原本人們會看貴金屬的純度、重量,來在交易當中評估眼前這個金幣到底多有價值。古裝劇裡常看到小販收了金元寶,就咬上一口試試,就是在做這件事情。

但是判斷純度、重量,這些都需要經驗甚至工具,都會衍生出交易成本,於是政府就直接在鑄造金幣時,把面額給寫上去了。意思就是「我都幫你量好了,這就是24K的一盎司黃金,你放心用吧」。商家定價時,也就單純用幾個金幣來定價。反正依照政府的規定,每一個金幣的價值是一樣的。

但金幣在流通過程中會磨損呀,原本的一盎司金幣,可能變薄、變舊、變髒。我如果把金幣溶掉重鑄,比較薄、比較輕的金幣,未必如它的面額所標示的,和比較厚、比較重的金幣都是等值的。這麼一來,我合理的算盤是什麼呢?我會拿比較薄、實際價值比較低的金幣,來跟別人買東西;把比較厚、實際價值比較高的金幣,留給自己,盡量不拿到市場上流通。這個現象,叫做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不只在金幣上面會發生。因為人們的目的是要完成交易,只要能完成交易的功能是一致的,人們就傾向用更便宜的東西,來取代更昂貴的東西,來作為交易媒介。從貴金屬到紙幣,從紙幣到銀行帳戶裡的數字,這個道理都是一樣:劣幣,更便宜的東西,驅逐良幣,更昂貴的東西。

而這和經濟學的其他規律是一致的,人們想要達成某個目的(前面說的例子是完成交易),向來傾向使用代價較低的方式。這非但無可厚非,反而是件好事情,畢竟如果達成的目的一致,卻要付出更多代價、調動更多資源,這叫做浪費。資源有限,浪費,從來不是件好事。

所以,關於劣幣驅逐良幣,你還需要知道兩件事:1. 它的前提是「能達成目的的功能一致」;2. 它其實很正常,甚至是件好事。

搞清楚什麼是劣幣驅逐良幣之後,再回頭來看,就知道為什麼那位好心人在問「假設是什麼?」想要拿劣幣驅逐良幣,套在所謂的慣老闆和好老闆身上,前提是對消費者和勞工而言,這兩種老闆提供的商品和報酬,是完全一致的。

先看消費者這一頭,如果商品是完全一致的,消費者選便宜的,是天經地義。光看這一頭,我們說劣幣驅逐良幣,意思是便宜的商品淘汰貴的商品。再看勞工這一頭,如果報酬是完全一致的,勞工選工時短的,是天經地義。光看這一頭,我們說劣幣驅逐良幣,意思是好的工作條件會淘汰壞的工作條件。

把劣幣驅逐良幣的應用再換個角度,如果要付出的代價一致,人們就會傾向選擇能達成更多目的的方式。從消費者來看,如果要付的價錢一致,選更好、更喜歡的商品,是天經地義。從勞工來看,如果投入的工時一致,選更高薪、更有前景的工作,是天經地義。

不論從哪種角度怎麼推,哪裡能推論出所謂的「慣老闆就會淘汰好老闆」?推不出來,只是望文生義,以為自己不喜歡的就是劣幣、自己喜歡的就是良幣,就說既然劣幣必然驅逐良幣,「那麼」慣老闆必然淘汰好老闆。

在我看來,純屬胡扯。

市場就是個分散決策的開放系統,人們做出什麼樣的投資、消費選擇,就會生長出什麼樣的社會。市場本身是很中性的。不滿意眼前的社會,就自己捲起袖子下來做,創造自己更喜歡的選項、說服消費者為之買單。沒什麼神秘。

只是有些人自認聖王,別人選出什麼結果,它都居高臨下認為不夠進步,自己卻從來不下場。在這種人眼中,當然看什麼都是市場失靈,看什麼都覺得要讓政府來管一管。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