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讀這篇
這位王先生,雖然是台鐵工會理事長,但好像對自家產業的性質沒什麼理解,以至於無法理解這個定價策略的邏輯。
台鐵身為國營企業,最重要的使命是運量(安全當然是前提)。而軌道、班次、座位就那麼多,要怎麼擠出運量呢?答案就是把單一旅客的運程碎片化。
這道理非常簡單,回想那個「往瓶子裡放大石頭不夠滿,再放小石頭還不夠滿,再倒沙子再倒水才夠滿」的故事,就能夠明白。
台鐵的車班就好比是個瓶子,而同樣一個瓶子,同樣這麼多車班,要把它塞得更滿(運量更高),就不能只有大石頭(長程旅客),還要有小石頭和沙子(換車轉乘的旅客,等於是短程旅客)。
但旅客天然是討厭換車的,換車費時又費力,這就導致瓶子裡裝的都是大石頭。但台鐵又想要旅客換車,把大石頭拆成小石頭甚至沙子,好有助於台鐵提高運量,當然得要提出誘因。
既然票價不變的狀況下,提高運量也有助於總票價收入,那麼折點票價鼓勵大石頭拆成小石頭,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至於那種「付比較少錢可以坐比較久」的思維方式,除了沒事找事做的人之外,還真沒人會這樣想事情。
正常人的思維方式是「我要從汐止到基隆。我坐自強號直達的話要30塊,17:23從汐止出發就好;轉乘區間車的話只要22塊,但要17:12就從汐止出發,中間還要轉車。」然後在這兩者之間權衡。
而不是「我不知道我要去哪裡,但我打算花23塊坐車。搭自強直達車的話我只能從基隆坐到八堵,那我再轉乘區間車就可以坐到汐止還找一塊錢,我好聰明。你只坐到八堵你好笨,台鐵更笨被我佔便宜。」
這不是黃金傳說的企劃旅遊,在比誰能旅行的更遠。拿基隆-八堵的直達車和基隆-汐止的轉乘車比,純粹是沒事找事。
再換個角度來比較。如果沒有第四代的轉乘誘因設計,同樣是汐止到基隆,坐自強號直達只要30塊;坐區間車轉乘自強號反而要38塊(15+23),這樣難道有比較合理(我花時間力氣轉乘,方便你擠運量還要被懲罰)?對台鐵的營運效率比較有幫助?
如果特地截圖挑出來說的「問題」,都只是見樹不見林的自以為是。那麼王理事長所謂的「該改沒改的種種問題」,究竟是來自現場、有建設性的建議?還是只是產業工會找話講,不黑一下公司顯不出自己的存在感而已?
關鍵評論網轉載連結
更多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