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談談日本故鄉稅最近的爭議

關於日本的故鄉稅,最近的爭議很有代表性,就是總務省將四個地區除名了。從這個事件當中,我們可以磨練一下自己的眼光。

什麼是故鄉稅?

為了同步認知,我簡單說明:在限定額度之內(約是應納稅額的十分之一),納稅人只要捐款到地方創生計畫範圍內的地方自治體(縣市町村都有,近1800個),扣除掉每人2000円的處理費用,就可以享有幾乎等額的住民稅「稅額扣除」。

裡頭要特別強調的是「稅額扣除」。和我們較常見到的「所得扣除」不同,「稅額扣除」是依據所得和適用稅率得出應納稅額了,再從應納稅額中進行扣除。可以說是允許納稅人直接捐款當納稅,鼓勵納稅人捐款的政策誘因很強。

與此同時,地方自治體為了爭取納稅人捐款(消費者買單),一方面加碼推出各種回饋方案,二方面提出各種經費用途,千方百計要說服納稅人選我選我。

什麼是除名?

這麼說來故鄉稅挺好康的,但不是隨便捐到哪,都能享受這個好康。前面有提到,納稅人得要捐款到地方創生計畫範圍內的地方自治體,才能適用故鄉稅制度,獲得住民稅稅額扣除。

而所謂的除名,就是從上面的名單中除名。總務省這次挑了四個地方來開刀:静岡県小山町、大阪府泉佐野市、和歌山県高野町、佐賀県みやき(三養基)町。其中爭議的颱風眼,就屬大阪府泉佐野市。

為什麼要除名?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參考這篇:
100億Amazon禮券的倒店大特賣,為了「故鄉納稅」大阪府泉佐野市槓上總務省
https://tinyurl.com/yxsx9j9g

我簡單說明,就是日本政府覺得各個地方自治體加碼回饋爭奇鬥艷,已經太沒羞沒臊了。尤其身處颱風眼的泉佐野市,為了爭取納稅人支持,推出「新潟縣的米」、「北海道的昆布」、「和歌山的桃子」、「大分縣的鰻魚」作為回饋,讓政府官員非常頭痛。

為了導正這樣的「亂象」,總務省對各自治體提出了「回饋品應為當地生產」、「回饋品市值不應超過捐款金額的三成」的要求,並於去年將這些限制入法。泉佐野市當局也不示弱,因應新規定推出倒店大特賣。最後的結果,就是總務省衝冠一怒,乾脆把泉佐野市等一干亂黨除名。

總務省撥亂反正好棒棒?

事情是這麼個事情,但如何看待,考驗我們的眼光。先說結論:我認為有問題的不是泉佐野市,而是從官員到民間,對地方創生的幼稚想像。

什麼樣的幼稚想像呢?就是先入為主地認為,只有看得到、摸得著的地方特產,才能代表地方特色,才符合地方創生的宗旨。於是看到大阪賣北海道的東西,就覺得是亂象;北海道就該賣北海道的東西,這才叫地方創生。總務省「應為當地生產」的要求,正呼應了這種幼稚的想像。

請問,為什麼「賣東西」這件事情本身,不可以是地方特色產業呢?整合行銷、挑選產品、控管流程的能力,為什麼不可以是地方競爭力呢?泉佐野市把各地最好的產品,匯聚在自己的故鄉稅網站裡,幫納稅人節省注意力,給納稅人更好的服務,這為什麼就不算地方創生呢?泉佐野市回頭也要跟北海道、新潟進貨,這不還是幫助它們的地方產業發展了嗎?

要我說的話,有何不可?有的地方產米產肉,不妨產米產肉;有的地方好山好水,不妨發展觀光;有的地方四通八達,可以幫消費者降低交易成本;有的地方匯聚了人才,可以搞整合加工。有什麼優勢就做什麼生意,不需要拘泥在地產地銷的思維裡。

另一方面,總務省「不得超過三成」的限制更是可笑,以為大家約好不要拿稅金加碼回饋,就能避免稅損。這就好比要求便當店「進貨成本不得超過三成(售價要高於成本的三倍)」,就以為能確保便當店都發大財。關鍵是消費者買不買帳,消費者不買帳,端著三倍的價格有屁用。

以千葉縣勝浦市為例,2017年統計,每募集一塊錢的故鄉稅捐款,就花費了三塊錢的支出在張羅回饋品。勝浦市也不想賠售啊,但市場競爭就是這麼殘酷,投資難免有賺有賠。這種虧本大王,總務省好意思把人家除名嗎?不好意思除名,那這項限制不就搞笑而已嗎?

回過頭來看,泉佐野市等一干亂黨,居然為了滿足這些幼稚、可笑的地創想像而被除名。難怪日本商界人士一片撻伐,認為總務省是棒打出頭鳥,懲罰真正為納稅人創造價值的自治體。

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台灣,又有多少「正義之士」,會抓著這種幼稚、可笑的地創想像,要政府這也不准、那也不准呢?光是想想,不禁一身冷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