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吳思瑤

請先閱讀:民進黨參選人吳思瑤:我以後要跟鄭南榕一樣!

士林北投的朋友請參考,不知道該投誰的話,就幫我投吳思瑤吧~

附帶一提:
有朋友(雖然我好像被刪臉友了)雖然肯定「不錯的文章,可以很快瞭解候選人的性格與背景」。但也質疑:「可是報橘是一家獨立的電子媒體,近來也從過去比較接近內容農場的經營方式,逐漸轉變為有原生新聞的媒體。如果要讓讀者認識候選人,為何不是報橘派記者採訪吳思瑤?接受候選人辦公室「委託刊登」文章,恰當嗎?希望編輯室審慎考慮這間媒體的價值與定位。」

雖然不干我的事,但我倒覺得我們不必那麼快套用舊媒體的思維來審查新媒體。待我一條條道來:

一、主從要分清楚,看起來是「吳思瑤想透過報橘向選民爭取認同」,而不是「報橘想向受眾介紹吳思瑤」。所以我覺得署名委刊很合理呀,如果報橘報導的話,那主從就是相反了。

二、接下來我們會撞上的就是:「媒體能不能出售版面讓人做選傳?」這也是我覺得我們可以換個方式想一想的地方。

傳統媒體因為版面、時間(電子媒體)有限,價高者得,門檻也高。所以我們一則擔心排擠問題,搞得媒體專事廣告不談議題;二則擔心鋪天蓋地的平面廣告,對人們無差別洗腦。

但網媒沒有這個問題,不只版面無限,沒有排擠問題,而且真正的曝光和影響力,主要得看網路社群接不接受。報橘就算用自己的專題Bar粉專猛推,沒人轉發就等於沒有刊登一樣。所以重點就是訊息的品質。

三、接下來我們會撞上下一道牆:「媒體有沒有扮演好過濾資訊的角色呢?」但老實說,就算是報導,又能信任嗎?期待媒體來過濾資訊,真的會比較好嗎?

在這裡,我認為正是進步發生的現場。報橘變成了委刊者與網民對話的平台,委刊者得要用有說服力、有品質的資訊,爭取網民認同。讀者也不是把資料過濾的責任外包給媒體,而有機會藉由轉發或者不轉發,甚至留言吐槽的方式來對資訊作出回應。

這樣由網路社群來群策群力,在公開場域進入監督、檢驗,豈不是比過去報社壟斷發聲管道,欠缺公眾參與的狀況更好嗎?

而無論如何,如他所言,文章不錯。至少我們能看到一個人更立體的形象,而不只是平面廣告上空洞的標語。光衝著這點,我就覺得這模式是個進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