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重點閱讀】對政治人物與國家機器,到底應該抱持什麼態度呢?

大選將近,臉書上到處是表態文。你們也知道我就拗脾氣,態呢,我就不表了。反正你們也知道我恨死國民黨,其他的算盤各自打去。(有本事告我意圖使人不當選呀笨蛋)

我想跟大家談談選舉之外的事情。不是要哇啦哇啦叫大家選後要監督呀,投票一時民主一世呀之類的,而是想談談:我們對政治人物,對國家機器,到底應該抱持什麼態度呢?

這屆選舉百花齊放、政治人物漫天喊價,尤其「沒有包袱」的小黨,喊得震天價響。一時之間,我們好像可以期待政治來解決所有問題。所得低落、貧富差距、房價高漲、黑心交易、教育失能、產業崩壞,似乎所有問題都能在大有為政府的英明擘劃之下,迎刃而解。

但我必須說,這根本天方夜譚。政治根本沒有,也不應該那麼強大。

我不是說我們因此不必關心政治,恰好相反,我們更應該要關心政治,因為欠關心的政府和孩子一樣,長大很可能會變流氓。但我們不應該是期待政府來「解決這些問題」,而是避免政府去「製造更多問題」。讓這些問題沉痾日陳的,恰好是事事仰望國家的威權時代遺毒,而真正能解決這些問題的,永遠是人民自己。

就如同《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所言,如果政府變成掠奪工具,那麼環境就會每況愈下,重點是要避免政府結合少數人進行掠奪。台灣有世界僅見的威權遺緒、千億鉅子國民黨,這當然是必須要拆除的掠奪者。但除此之外,千頭萬緒裡我建議大家提防以下的兩種掠奪。




一、壟斷交易媒介:

熟悉我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我對於現有的法幣制度有諸多埋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國家偷走我的錢》、《你的錢,為什麼變薄了》這些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書來看看,我這邊簡單帶一下。 


書籍推薦:
《你的錢,為什麼變薄了》


現在的法幣制度,允許國家(央行)以及銀行,透過舉債和貸款的方式,無中生有創造出貨幣。這種貨幣跟我們在日常生活體驗到的很不一樣,不是「先有多少錢,才能借出多少錢」,更沒有「把錢借給別人,自己就沒錢用」的狀況。講好聽是讓交易更靈活,實際上是在劫貧濟富。怎麼說呢?只要想一想,這些錢都被灌到哪裡去了?什麼樣的人可以先拿到這些錢來用?事情就很清楚了。當然是有關係的人呀。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台灣的銀行無抵押貸款給中企被倒帳的事情,如果銀行貸款給中國企業,得要拿「真正的錢」,會讓他自己沒錢用,這種事情有可能發生嗎?股東有可能讓人拿銀行的錢這樣輸送給人家嗎?其他還有不動產抵押超貸、企業超貸,都是在這個背景底下應運而生的。

正因為國家和銀行有無中生有創造貨幣的權力,所以他們才有可能利用這個權力來尋求對價關係、犧牲公眾利益。但偏偏這種掠奪,藏在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資源分配、政府資產負債表當中,社會上往往毫無察覺。甚至把物價上漲當成是經濟發展的正常現象,卻沒發現這完全是國家和銀行壟斷交易媒介,大量創造壞錢的後果。

而現在喊得震天價響的種種公共支出,回過頭來都得要問:錢從哪來?一般總想到加稅,但不論是落實稽查或者削弱稅基,課稅本身就有課稅的成本。所以法幣就成了國家機器終極的課稅術,徹底落實了「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這個古老的訓誨。在不知不覺間創造出預算經費,卻要全民用早晚到來的物價上漲來買單。而政府和銀行團卻早已闊氣地買下大量資產和服務。

所以下次要抱怨房價和資本利得節節升高的時候,要明白這些都只是表象而已。真正的源頭是來自於政府透過立法,和銀行一起合法「印假鈔」,才會有那麼多的錢到處哄抬,把我們手中的錢越洗越薄。而真正的交易媒介,其實是由人們在交易中自然發展出來的,根本不需要國家來指指點點,甚至在其中大搞五鬼搬運。就算跳脫金本位,我們也還有很多選擇,任何東西只要能難以偽造、易於辨識,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就有成為好錢的潛力。


二、擴張權力:


先說個切身的小故事。前陣子我家收到市政府的公文,說從什麼什麼時候開始,新成交的屋子在裝潢的時候,得要經過建築師認證才可以,公文後面還附了張建築師事務所的建議清單。順著清單打電話一問之下,建築師認證索價六萬元。回頭想想,那正是惡房東事件在媒體上燒得火紅之後,這樣一個要求就變得其來有自了:要求所有潛在的房東,先經過建築師的專業認證。

乍聽之下這樣的政府大有作為,感覺很有存在感,但裡頭卻處處是權力尋租,要將公權力兌換成利益的影子。姑且不談我家是自住,就算要租人,為什麼不是房客來要求房東出示建築師認證呢?如果有房客願意接受沒有建築師認證的房子呢?建築師認證後有紛爭責任算誰的呢?如果房東把認證的成本轉嫁給房客呢?誰來決定那張建議清單上的名字呢?這樣一紙公文,等於在強迫所有人跟建築師買認證,但如果房東或者房客就是沒有打算花這條錢呢?建築師工會或者頭人,在這個過程中和官員有什麼樣的協議嗎?種種問題,都啟人疑竇。

政府對種種事情的介入,大抵如是。最大宗當然是對貨幣的介入,政府夥同銀行團在當中上下其手,不斷把壟斷權兌換成自身的利益。小到剛剛說的建築師認證還有海關查驗,處處都能看到權力尋租的影子。所謂的官商勾結,其實恰好是政府被授予或者自己擴張出那樣的權力,在尋租的過程中和商人上下交相賊。各種產業自不待言,就連教育,落到政府的手裡也都會變成權力尋租的工具。

且不談高等教育,看看技職教育和證照。現在官員一股腦在推證照法制化,實際上會發生的是什麼?是在強迫執業的人一定要去考那些證照。但業界對於證照甚至學歷的效果,已然存疑。尤其重視實作現場的種種技術,丟進標準化的考試當中,往往變成笑話一場。但政府才不管這個,打著「確保服務品質、提升專業能力」的口號,實際上是挖考生、家長的錢,來供養一整條圍繞著證照、學歷的產業鏈,這才是權力尋租的竅門所在。
關於技職教育,大推這個獨立媒體:技職教育3.0

就連看似政治正確的十二年國教、高等教育均優化,放到這個脈絡裡,也都其心可議。尤其看到前陣子圍繞著課綱的爭議,老實說我心裡是覺得有點荒唐的。政府的著眼點當然不會只有創造就業還有利益輸送,在教育這個場域當中,它們還會想要對人民的意識形態上下其手。怎麼會一邊呼喊著拒絕被洗腦,一邊期望國家機器廣設美容院大做生意?這我就真看不懂了。


延伸閱讀:  改課綱就會變成中国人?


人類是群居動物,相處起來本來就會有各種衝突。但我認為法治社會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我們有機會不斷練習、自我組織,試著調處彼此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但或許是威權殖民統治的餘毒太深,我們往往碰到衝突就往上仰望,希望政府這個彪形大漢出來話事。我當然不是說被搶劫了也不要報警處理,但許多時候,權柄正是在一次次的仰望當中讓渡出去的。拿教育這件事情來說,我就認為比起政府,我更寧願相信社群還有網路的力量。比方低度組織化的親子共學,我覺得就是很務實的嘗試。 


延伸閱讀:關於教育的兩種基進想像


所以我們能對政治人物期望什麼?

有人就說啦,照你這麼講,豈不是無政府主義啦?我也許在理想上是傾向無政府主義,但實務上我並不覺得這是個有現實感的目標。我們還是需要法治、憲政,來確保社會的基本秩序。畢竟我一個讀書人,在人吃人的世界裡大概是混不下去的。

但我之所以說那麼多,其實就想說一件事:不要把政治人物當許願池,也不要期待政府來幫我們解決種種問題。跟許願池許願都還知道要丟個銅板,你怎麼會認為政治人物會能夠免費實現你的願望呢?每次你跟它許願,就是授權給它安排你的生活。而你無法期待任何人手上握有那樣的權力,不去用來尋租兌換利益。就算他一個人肯,周圍的人也不會讓他清白。

那麼我們還能期望什麼呢?我如今是不信政治人物扛著理念大旗,要帶著社會往哪往哪走的轟轟烈烈理想主義姿態了。我倒覺得,政治人物只要把參政門檻打開(這裏面包括清算黨產、選制改革、優化直接民主程序),把控制狂收起來,不要哇啦哇啦說要做這做那。只要謙卑地跟在人民後面一步之遙,亦步亦趨。民主時代,我們對政治人物能抱持的期待,也就不過如此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