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防災士認證肥了誰?

新春的南台大地震,造成百死之餘,掀起另一波防災討論。土木工程背景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拋出防災士認證的看法,主張政府應該規定大樓管理員、超商店員都要具備防災士資格。

此議一出,引發各種反彈,認為超商店員低薪超時還要包山包海,簡直欺人太甚。但這種出於直覺的反彈,卻未必能打到痛點,也沒有點出這項政策真正的問題和居心所在。還是回到經濟學的觀點,來細細盤點。

市場追求資源使用的效率,所以任何一項措施,都要考慮成本和效益,不可能不計成本地滿足各種需求。但政府花的是納稅人的錢,舉的是無中生有的債,當然可以打著公共安全的旗號,不計成本地搞防災士網絡。

至於這個網絡在災難發生時能起多大作用?和既有的防救災體制怎麼銜接?成本效益合不合算?官方的經濟學者自然會用各種方程式推導,證明這項政策非常划算。防災士認證和訓練,如果作為公務體系內的在職進修或者就業資格,還算可以理解。

但是在公務體系內搞這種認證是一回事,將這個網絡的成本外部化到市場當中,又是另一回事。前者最多就是增加消防人員已經非常沉重的工作負擔,再用捉襟見肘的國庫財政,去打造一個圍繞著防災士認證的利益輸送鏈。


延伸閱讀:所有的規定和立法修法,一定都是某些人基於自己的利益,才會去推動運作出來的


後者則會逼迫大量人力資源,投入一個天知道能對社會有什麼貢獻的考試當中,造成人力資源的無端消耗。而這些人力和隨之滾動的訓練、考試費用,通通用來成就那些政治關係良好,壟斷認證供應鍊的學者專家。在這個狀況下,很可能就是李鴻源本人。

另一方面,與鄉民們直覺的反應不同。這項政策如果出台,短期內的確會創造出新的稀缺,迫使企業祭出高薪,網羅擁有防災士資格的人,讓這些人力在市場上水漲船高。

真正的問題是,長期而言,我不看好這些人力資源的投入能產生多少效益。如今種種技術士的認證正是前車之鑑。多年下來,訓練考試都徒具形式,對市場幾無貢獻可言,只是為壟斷認證供應鏈的學者專家們創造利多而已。

但國家機器才不管那些,反正越多要求、效率越低,就能生產越多就業,就有越多層關卡可以分油水。每當社會上瀰漫著不安恐懼,就是權力尋租最好的時機。而越是不安恐懼的時候,我們就更要提防國家機器上下其手,打著公共利益的旗幟,幹那圖謀私利的勾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