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交通部看到 Uber 只會「開罰」,卻不懂網路科技能提升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

日前高雄警方接獲「檢舉」,對 Uber 司機開罰五萬元,再次掀起 Uber 的討論熱潮。面對這樣的議題,我們也許該跳脫既有的法律規範,重新思索經濟活動的意義,才能看得清楚利弊何在。釐清利弊關係之後,哪些法令不合時宜,哪些底線應該堅守,自然就能撥雲見日。


網路科技讓資訊流通更順暢



過去資訊流通的手段有限,所以我們用全黃的車身、靠行的招牌,來將消費者、執業者和政府的資訊兜起來。消費者只要看到小黃,就知道這是載客的營業用車,不用在車海中摸索。而開著小黃、頂著車行招牌,就意味著駕駛人有在車行、政府登錄造冊,出了事找得到人。這些機制,本質上都是資訊傳遞系統,用來媒合載客服務的供給和需求。後來發展的無線電派車,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網路時代到來。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 APP 叫車能夠更加精準地媒合供需。載客服務的供給和需求,不再只能仰賴一望即知的全黃車身。於是像 Uber 這樣的服務應運而生,卻讓計程車司機大嘆不平。


Uber 的強項:增加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


對於計程車司機而言,全黃烤漆、里程表和靠行費,在在都是他們當初入行的門檻,也是收不回來的成本。如今 Uber 司機卻花一個下午,申請無肇事證明和良民證,到 Uber 公司受個測驗、裝個手機 APP,就能開始載客。面對這樣「不公平」的競爭,計程車業者只好呼籲政府嚴加管制、加強取締,確保載客服務業界的服務品質。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真正關鍵的問題是:資源有限、慾望無窮,我們該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在不同的用途當中調動,來滿足社會上的各種需求?不同方案使用資源的效率孰優孰劣?

從這個角度來看,Uber 模式既能有效滿足短程運輸的需求,又減低人力投入、空車繞行的燃料消耗,以及烤漆、里程表的資材耗損。Uber 模式調用資源的效率,明顯優於過去的計程車模式,這是它在經濟學上站得住腳的地方。
為了追求「充分就業」,政府反而在確保經濟活動的「無效率」

但是從政治的角度來看,Uber 模式就很不討喜。因為政治人物總有個古怪的熱情,就是要追求充分就業、提高國民所得。而經濟活動的高效率,恰好與充分就業這個願景是矛盾的。

好比 Uber 所消除的種種低效率,在現實中卻是烤漆生意、派車員、車行金流,在在都是就業機會、國民所得的來源。這讓政府有動機設下種種壁壘,來確保經濟活動的無效率。為的就是要追求充分就業、提高國民所得這些古怪的願景。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新模式終究會被眾人接納

不只如此,國家機器總想在人民自願交易的現場,打著保護人民的高大上旗號,用法律規定將權力兌換成利益。高雄警方裁罰五萬元,正是典型的例子。這一切看似義正詞嚴,卻沒有考慮到被犧牲的不是哪個廠商的商業利益,而是整體社會運用資源的效率低落,所造成的整體財富損失。

政治力量的本質是武力,這讓它看起來很強大。但是經濟力量的本質是逐利的人性,這讓它總是在歷史中勝出。不論政治力量如何打壓,抬出摧毀就業機會、缺乏安全保障等等理由恫嚇民眾。只要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新的模式終究會被眾人所接納。

問題只在於,我們多久才會明白,政治人物拿來哄騙我們的充分就業願景和國民所得數字,很可能讓我們耽溺在經濟活動的無效率當中,自以為一切都好。而一個資源運用更有效率、能夠創造出更多樣財富的台灣,卻在沒有人發現的時候,一點一滴被葬送掉了。

非原生廣告,但歡迎 Uber 付我錢。


本文刊載於報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