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價格管制是好事,但有個更根本的問題得要談一談:那就是這些機構,拿的都是政府補助。政府補助有個最大的問題是,它的金額是固定的。一項補助計畫的預算編列核發額度,是行政部門想出來的,很難有即時調整的彈性。 既然會拿到的錢是固定的,人們為了追求損失最小化、獲利最大化,最合理的邏輯就是壓低支出。至於品質導向什麼的,自然就變成口號,反正只要能跟行政部門交差核銷就好。行政部門也是,只要有報告可以上傳到網站上就好。至於報告的影響力什麼的,被國會挑出來電再想辦法衝個流量,反正有做就好。 這裡頭欠缺的,是誘因機制。民間智庫的研究,得要做出影響力,才能得到社會認同,認同才可能轉化為收入。靠政府標案豢養的智庫,卻幾乎沒有做出影響力的誘因,只要長官之間人情上過得去,大家馬馬虎虎也是一年過去。 這個靠政府預算豢養的架構沒有改變,只是拆除價格管制,有可能走向「花大錢聘請高精尖人才做出擲地有聲的研究」嗎?我不會說沒有可能,但更可能的是能凹就凹、能盧就盧,請一個博士後不如請五個碩士生。 整天哭低薪,卻指望著政府來養你,不覺得很好笑嗎?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2rT6Ts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