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讀這篇:文化部研擬新書一年內限打九折 反對者憂打趴出版業
文化部蹭了一年多,終究還是想推這個政策。我提供幾個思考的切入點:
1. 限制差別取價幅度,會導致無謂損失:
經濟學教科書裡,常見的供需交叉圖,左邊象限裡的小三角,就是所謂的無謂損失。稅收、價格管制,都是成因。講白了,就是原本可以完成,卻沒有完成的生產和交易。
套在書上說。一本書賣70塊有100個人買、80塊再有70個人買、賣90塊再有40個人買、賣100塊再有20個人買。允許差別取價,生產者盯緊邊際收益印到230本,消費者陸續買單。
限制差別取價的幅度,生產者盯著邊際收益,勢必降低原價,好讓折價和原價之間的邊際收益最大。但是只打算出70的那100個人就不買了,原本能賣給那100個人的書,乾脆不印了。這是無謂損失。對應到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行業萎縮、把餅做小。
關於把餅做小,還有其他因素,可以參考這篇。
2. 壓制貨幣價格,競爭還是會表現在其他維度:
那些嚷著「書本不是一般商品」的獨立書店,老覺得網路書店和連鎖書店都靠價格來競爭,於是想壓制價格上的差異。卻沒有回頭想想,自己的競爭力不夠,才是問題的根本。
就算壓制住貨幣價格上的競爭,獨立書店的進銷存管理有人家做得好嗎?行銷企劃有人家強嗎?取得成本壓得過人家嗎?服務體驗、品相良好、存貨齊全鬥得過人家嗎?
以為壓住價格,就能廢了對手武功,卻忘了對手也是活人。價格面的競爭不讓做,餘裕的能量,照樣可以投入其他層面。相對地,獨立書店本來就在各個層面竭盡所能,已經沒有餘裕。到頭來,還是該怎麼輸就怎麼輸。不會因為壓制了價格競爭,就逆轉戰局。
3. 之前談O2O的時候,有提過「線上通路搭線下通路便車,低價通路搭高價通路便車」的問題,並且據此說明「限制終端售價」當中的道理。
原文在此:
O2O是不是白忙一場?
但我當時就強調:有道理,不代表大家都該這麼幹,尤其不代表政府應該規定大家都要這麼幹。因為不這樣幹,也有不這樣幹的道理。我們得讓不同的做法,真刀真槍地在市場競爭中互幹,消費者才能用行動告訴我們:他們更喜歡哪種做法。
限制終端售價,如果對出版社有利,我們只需要允許出版社免受公平會騷擾,可以限制終端售價就好。至於有利無利,人人各打一把算盤,憑結果論成王敗寇。沒道理也沒必要要求所有人都用這一招。
可惜台灣人就是愛一窩蜂,什麼事情都要所有人一起做,覺得什麼好就想要政府規定大家都得照辦。
延伸閱讀:
現實世界不是童話故事,別用好人壞人來想事情
「圖書統一定價制」要幹嘛?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