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一個三層樓、不到50名員工的銀行,買下台灣的夢

請先閱讀:一個三層樓、不到50名員工的銀行,買下台灣的夢。
有人搞了個馬蜂窩要叫我捅,老實說牽涉到國際金融,整個情況會變得非常複雜。我只能盡力試著梳理一下。

一、
施俊吉到底在講什麼?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中国現在資金需求相對高,所以貸款利息比台灣高得多。中国銀行台北分行(以下簡稱中銀)靠著中国高貸款利息的底氣,可以支付高存款利息。吸引台灣人將新台幣兌匯成人民幣,存在人民幣帳戶(不論存在台灣的哪間銀行,最終都要跟中銀結算兌匯)裏頭。

吃下所有台灣人的人民幣存款之後,中銀既可以賺中国高貸款需求創造的「貸款-存款」利差,還可以拿當初換匯的新台幣在台灣放貸,兩頭賺。透過這個簡化的邏輯,施俊吉預估中銀的獲利會高過台灣的所有銀行(這件事情本身是不是問題呢?之後再談)。

而施俊吉提出這個現象,認為這會導致兩個問題:

1. 中銀可以透過手邊的新台幣做槓桿操作,大量收購台灣的企業。
2. 台灣的企業在中国卻沒辦法貸中銀的這筆人民幣,這是馬政府的失職。


 二、
施俊吉在講的有沒有問題呢?
大概是為了讓民眾容易理解,他把利息、資金需求、存款與貸款間的關係,都用非常固定、彷彿民間貸款般的方式來描述了。但是事情並不是那麼單純。

首先,中国的資金需求是這整波套利的驅動力。我們姑且不管它們是要貸款買房、炒股還是做生意,沒有中国社會的資金需求,什麼利息、利差全部撐不起來。施的描述當中,把利息、利差通通用固定數字來假設的問題就是:長遠來看,資金需求是會被滿足的。越來越少人要貸款,利息就高不起來。像全球的負利率風潮,就是貸款的人少到銀行要付錢拜託你貸款,不然整個金融模式跑不起來。

因為市場上利息是浮動的,所以他對中銀獲利的預期就顯得太過樂觀,對中銀影響力的假設也顯得太過誇大。而且中銀要買進台灣企業,其實也會造成人民幣的動盪,不是他們可以輕易動手的。因為這意味著中銀得要用人民幣買進新台幣,至於這為什麼是個問題,看完後面就知道了。

另一方面,施俊吉認為中銀可以將手邊的新台幣拿去放貸。這理論上是不可能的,那些存款應該通通都是給存戶的準備金,中銀實質上只可以是個換匯機構。如果中銀可以放貸,就意味著台灣政府授權給中銀在台灣印新台幣,這個問題恐怕會比施俊吉說的要嚴重一百倍。

最後,施俊吉沒有提到的是,中銀固然可以放貸套取利差,台灣的存款人也可以藉由中国高資金需求拱起的高存款利息,間接賺到在中国放貸的利息。對台灣人而言,未必不是好事。而他認為這些錢應該要放貸給在中国的台商才對,老實說這就有點莫名其妙了。要理解這哪裡莫名其妙,就得要先理解這整個貨幣兌匯,到底是如何滿足在中国的貨幣需求。


三、新台幣怎麼滿足人民幣的貨幣需求? 用民間貸款的經驗性常識來想,我們會覺得就是我存進銀行的錢,拿去給中国的貸款人用,用這種方式滿足貨幣需求。

但擺在國際金融裡面來看,就會發現事情根本不可能是這樣運作的。因為你存的是新台幣,人家要用的是人民幣呀。你會說可以換匯呀,沒錯,事情的貓膩就在這裡。

先進到中国的視角來看,他們搞的也是法幣制度(還特地找了芝加哥學派的人去指導咧),也就是說是銀行在貸款的時候創造貨幣,而不是把某個中国人的存款,拿去給另一個中国人用。這是在它們國內滿足貨幣需求的方式。

但是就像我屢次提過的:既然錢可以用創造的,那麼就會有通貨膨脹的問題呀。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人民幣的購買力已經下跌到1/300,即使中国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實體財富,但這個趨勢眼看還在持續。在這種狀況下,銀行放貸印鈔,雖然滿足了貸款人的貨幣需求,卻也讓更多通貨流動在市場上,恐怕會惡化通貨膨脹的趨勢。

正是在這裡,台灣的新台幣存款起到了作用。用新台幣存入人民幣帳戶,本質上就是在進行買入人民幣的動作。中国自己的銀行在放貸給民間,不斷膨脹通貨總量,這將導致人民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持續貶值。在這個時候,有人買進人民幣,東西只會越買越貴,所以等於在幫人民幣穩定匯率,緩住人民幣貶值的力道。 簡單說就是,新台幣不是用「拿去借給中国的貸款人」的方式,來滿足中国国內的貨幣需求。而是中国国內的銀行用放貸的方式創造貨幣供給,台灣人再用「買進人民幣」的方式,來緩住人民幣因為通貨膨脹而導致的貶值。 理解了這一點,應該就可以理解我為什麼覺得施俊吉的主張(「馬政府應該要跟中国談判,讓台灣人存的錢可以借給台灣人用」),有點莫名其妙了。(所以原文推文說這種論調根本是不懂貨幣銀行學的人在說的,我只能默默...) 同時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中銀要買台灣企業,不是拿著手上的新台幣說買就能買。那些新台幣理論上都只能是準備金(如果不是的話,就等於我們授權中銀在台灣印新台幣,這個問題恐怕比施說的問題更嚴重),中銀要有新台幣,還是得要靠著從中国貸款人那裏賺到的利息,賣掉人民幣來換。而東西只會越賣越便宜,中国正在搞通貨膨脹呢,他敢隨便搞人民幣賣壓加速貶值嗎?我不認為有那麼容易,畢竟他本來就要不斷買進新台幣好支付台灣存戶的利息了。 四、難道這整件事情沒有問題嗎? 如果像我上面說的,中銀的影響力太過誇大、馬政府沒有談判失職可言,難道整件事就沒有問題嗎?我覺得還是有的。 中国資金需求高導致的高利息和利差空間,如果在正常的自由市場當中,應該是由中国的各個銀行競相用抬高存款利息、壓低利差空間的方式來爭取台灣民眾的資金。

但是因為中銀卡在中間,用兩岸政治力來給他作保,所以沒有競爭可言,這是赤裸裸的行政壟斷。中銀看似逆天的利差空間,和它對台灣社會的潛在政治影響力,其實都來自於此。

考量到台灣與中国特殊的政治、外交敏感性,其實最怕的就是只開放一點點,而那一點點又被握在政治力手上。相對地,如果全面開放中国銀行接受台灣人無限額換匯買入人民幣,既可以更快速地滿足中国的貨幣需求,又可以紓解台灣卡在資產市場的資金。而且,這麼一來,原本被中銀用行政壟斷把持在手裡的利差,就被稀釋到各個銀行去了。中南海的政治意志想要透過這些利差操控台灣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幾乎不可能。

也就是說,問題不在自由市場,問題在台灣、中国之間的資金流動被中銀用政治力把持。一頭從中国貸款人那裏賺取行政壟斷帶來的超額利潤(人民幣),一頭剝奪了台灣存款人本來可能從中国這一波資金需求中賺到的利息。一來一去,都是在坐大中銀潛在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也是台灣社會的威脅。 所以如果中国、台灣重啟談判,我倒覺得台灣應該要朝更開放、更少行政壟斷的方向去談。一方面用人民逐利的能量,來沖垮政治力介入的企圖。二方面用中國現在的高貨幣需求,將滯留在台灣資產市場的資金引去買人民幣,抒解房市「泡沫」(其實就是資金沒處去呀。

但是台灣已經太多人相信「錢進中國就是淘空台灣」這句空話,也總是在期待政府要加強管制。卻沒意識到,政府管制恰好方便國共以經逼政,去除管制反而會讓政治企圖無處使力。對國共而言,「有管制的開放」、「有開放的管制」才是他們想要的。 身為支持台灣主體、在地公民自治、自由市場的人,我也只能徒呼負負。


延伸閱讀:國家機器制衡的表象

via IFTT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