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關於私幼公共化的隱憂

先讀這篇:賴清德:生育率2030提高至1.4人 推私幼公共化

賴清德說要推私幼公共化,全面補助園童,補助金額以非營利幼兒園成本為準,加上5%的合理利潤率。此言一出,肯定讓選民們喜出望外,但我可是戒慎恐懼。

姑且不談財源問題,也不談成本核算的困難。從「5%合理利潤率」的提法,再看看既有的大班免學費政策(想請補助,大班學費要送審),這個公共化,肯定會伴隨著價格管制。而這對產業發展而言,不是個好現象。

一樣是花錢補助,政府介入的程度,其實未必都要從頭管到尾。尤其幼托領域,相關的安全、人員資格、教養方式,規範不可勝數。其實沒有必要加上價格管制這一條。

有些「好心人」會說:「政府補助,如果不管制價格,那黑心商家就會坐地起價,把補助都吃光光」。「所以」,當然要管制價格。

這種觀念是錯的,話分兩頭。

一方面,我們得看價格是怎麼變化的。孩子的家長,可以花在托育的錢變多了,原本只花得起10000,政府補8000,變成18000了。

可是,一個家長的預算變多,另一個家長的預算也變多,你出得起18000,我出得起20000,這時候,價格會往哪裡走呢?當然往高走。

從表面上看,價格是賣方開的,調高也是賣方調的。但實際上,買方不願意、不能夠買單的話,賣方抬價也是有價無市。成交價格真能走高,那是買方和買方之間的競爭,把價格搶高的。價格上揚,非但無可厚非,甚至正是我們想要的。

為什麼說價格上揚是我們想要的呢?這就得從另一頭說。我們得想:補助的目的是什麼呢?表面上看,是要讓家長買得起服務。但背後的邏輯,是要用補助來調動更多的資源,為家長們提供服務。

因為人力、土地、物料,這些資源不是註定要用來提供托育服務的。社會上還有許多人,有許多別的欲望,他們會想把這些資源,用來滿足別的需求。人們也會權衡自己的利害,決定自己要投入什麼行業,決定資源要用在什麼地方。

比方說,人們嫌幼保低薪,可能寧可去貿易公司上班;幼兒園租金只出得起80000,房東寧可把空間租給特賣會。補貼,為的是讓幼保更出得起錢,搶人、搶地、搶東西,來為家長提供服務。

理解了這兩點,我們就明白價格管制會惹什麼禍。它只允許人們賺取「合理利潤」,但沒有更多利潤的誘導,業者何必投資?工作者何必進場?房東何必出租?幼保領域,又怎麼能從其他用途那裡,競爭到需要的資源,來為家長提供服務?

但「好心人」們才不管這些,他們只知道有人抬價就是黑心;有人賺錢就是不地道;幼保不是商品,不能放任市場營利。但幼保早已被管得嚴嚴實實,政府不應迎合這種反商思維,搞價格管制,而應該讓補貼透過價格和利潤,起到引導資源的作用。讓更多資源投入幼保,好為更多家長提供服務。

有意思的是,人們越是相準了利潤,積極投資、入行,競爭就越激烈,原本的藍海很快又會殺成一片紅海。不需要政府假裝全知全能,搞什麼成本核算加上合理利潤,競爭本身就會迫使業者把利潤吐出來。能賺到多少錢,終究得看你有多少本事:不論那是品牌價值、市場定位精準度、教學特色。

更何況,如果政府一手發補助,一手搞價格管制,業者能從一個園童收到的錢,就固定下來了。既然業者能收到的錢是固定的,想要謀利就只剩一條路,就是壓低成本。這麼一來,低薪高工時,又有什麼好意外呢?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1 則留言:

  1. 有人抬價就是黑心;有人賺錢就是不地道;幼保不是商品,不能放任市場營利。
    幼保本身也是一種勞動服務,這些"好心人們",提出要別人免費提供這種服務,這種心態也沒比賺錢的商人高尚到那去吧? 有這種想法不是比那些商人更加貪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