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一個文化恐怖份子的公開信

請先閱讀:此致「已知熟食」、「已知聽歌」的柯市長:一個文化恐怖分子的公開信

這篇文章看了好不舒服。原本擔心是自己太嚴苛,把專業文誤認成是拐彎抹腳的長廢酸文。結果朋友答得爽快:「我看不懂他在說什麼,腦袋裝不下繞來繞去的廢文。」(冷峻)

如果掌握「文化」的菁英們,用這種姿態在炫耀自己的「素養」,被人當成是不食人間煙火的SB,也是剛好而已。我倒是知道有些大隱隱於市的文化人,平常不跟你顯擺,話題真要講深,滋味就出來了。

反觀,嘖嘖。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所有的規定和立法修法,一定都是某些人基於自己的利益,才會去推動運作出來的

很久很久以前, 盤立文大大曾經說過一段話,大概是這樣子的:「所有的規定和立法修法,一定都是某些人基於自己的利益,才會去推動運作出來的」。

小時候的我(老實說也不小了,真害臊)不明白這背後充滿了他身為一個自由主義者的無奈,誤以為這是某種市儈或者失敗主義,為此還老大不高興了一陣。

如今我看到國家機器拿著種種倡議聲音做後盾,大搞擴權尋租,動輒要設定種種規範,來將權力兌換成利益。總算是明白盤大的一片苦心,深感汗顏。

不要將國家機器作為鬥爭工具,不要相信種種號稱意在防弊的法令規範。不同的人分頭仰望,結果只有國家機器會越來越巨大,卻扼殺了人們自由發展合作的可能性。

還是相信人們在自由嘗試中,一點一滴琢磨出來的合作方式,還有斤斤計較裡自然發展出的彼此制衡吧。菁英們的大腦袋再怎麼好使,注定寫不出理想國的藍圖。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談中國數位貨幣


聽說中國要推出數位貨幣(厄瓜多則已經上路了),幾點想法。

一、各國法幣絕大部分以存款的形式,存在於各國央行、銀行的電腦資料當中。在這個意義上,早就已經是數位貨幣了。現在再推數位貨幣,其實只是去紙幣化的最後一哩路,要在日常生活的交易方式上作文章而已。

二、純就交易媒介和計價工具而言,全面數位化我是很糾結的。這一方面會大幅提高暴力犯罪和金融犯罪的困難度及風險,因為全面數位化任何轉移都有跡可循。但同時也擴大了國家機器對各種交易的掌握,難保不成為威權打壓的幫手。不說別的,你叫反抗者這還怎麼募款?

三、政府和銀行獨斷擴張貨幣供給,用通貨膨脹來掠奪財富、擴張影響力的本質沒有改變,有沒有數位化還真沒有區別。最好的期待,充其量是為新的交易媒介形式,打好基礎建設而已。

四、但這對民間使用習慣的改變,還有國家全面的掌控,會不會反而讓民間更有動機,去嘗試比特幣、商品貨幣等等沒有通膨問題、不受國家監控的交易媒介呢?等著瞧。

五、通貨萎縮或者物價下跌,其實從來都不是問題。錢(尤其是非商品貨幣的錢)本來就只該是交易媒介,而不是財富本身。不論有多少,人們自然會調整使用的方式。犯不著菁英們去評估需求、擴大供給。只有從官員虛妄的GDP治國角度,錢的購買力上升、流通量下降才會是個問題。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周子瑜道歉

我回想一下,自己十六歲的時候在幹嘛咧?好像在迷EVA、嗑死書。別說中華民國有什麼問題,就連那套奴隸教育,我都甘之如飴。

所以我看到周子瑜的道歉,只有心疼。

所以我對假惺惺的中華民國,只有鄙夷。

口口聲聲悍衛中華民國的人,這時候都變成謙卑的務實主義者。反正臉被打痛了,不要臉就好。

我不是說一定要台獨,但我看不出這種統一有什麼好追求的。我也不相信廣大的中国人民,真的會一直愛擺出這副流氓嘴臉。他們早晚會從憤恨不平的列強陰影中走出來,早晚會明白人類文明向前進,靠的終究是彼此尊重的合作,而不是拳頭大的奴役拳頭小的。

總統大選這一天

蔡英文:「再也不讓任何人為了他的認同道歉」。

大哭。

今天我要理盲濫情。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重點閱讀】對政治人物與國家機器,到底應該抱持什麼態度呢?

大選將近,臉書上到處是表態文。你們也知道我就拗脾氣,態呢,我就不表了。反正你們也知道我恨死國民黨,其他的算盤各自打去。(有本事告我意圖使人不當選呀笨蛋)

我想跟大家談談選舉之外的事情。不是要哇啦哇啦叫大家選後要監督呀,投票一時民主一世呀之類的,而是想談談:我們對政治人物,對國家機器,到底應該抱持什麼態度呢?

這屆選舉百花齊放、政治人物漫天喊價,尤其「沒有包袱」的小黨,喊得震天價響。一時之間,我們好像可以期待政治來解決所有問題。所得低落、貧富差距、房價高漲、黑心交易、教育失能、產業崩壞,似乎所有問題都能在大有為政府的英明擘劃之下,迎刃而解。

但我必須說,這根本天方夜譚。政治根本沒有,也不應該那麼強大。

我不是說我們因此不必關心政治,恰好相反,我們更應該要關心政治,因為欠關心的政府和孩子一樣,長大很可能會變流氓。但我們不應該是期待政府來「解決這些問題」,而是避免政府去「製造更多問題」。讓這些問題沉痾日陳的,恰好是事事仰望國家的威權時代遺毒,而真正能解決這些問題的,永遠是人民自己。

就如同《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所言,如果政府變成掠奪工具,那麼環境就會每況愈下,重點是要避免政府結合少數人進行掠奪。台灣有世界僅見的威權遺緒、千億鉅子國民黨,這當然是必須要拆除的掠奪者。但除此之外,千頭萬緒裡我建議大家提防以下的兩種掠奪。




一、壟斷交易媒介:

熟悉我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我對於現有的法幣制度有諸多埋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國家偷走我的錢》、《你的錢,為什麼變薄了》這些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書來看看,我這邊簡單帶一下。 


書籍推薦:
《你的錢,為什麼變薄了》


現在的法幣制度,允許國家(央行)以及銀行,透過舉債和貸款的方式,無中生有創造出貨幣。這種貨幣跟我們在日常生活體驗到的很不一樣,不是「先有多少錢,才能借出多少錢」,更沒有「把錢借給別人,自己就沒錢用」的狀況。講好聽是讓交易更靈活,實際上是在劫貧濟富。怎麼說呢?只要想一想,這些錢都被灌到哪裡去了?什麼樣的人可以先拿到這些錢來用?事情就很清楚了。當然是有關係的人呀。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台灣的銀行無抵押貸款給中企被倒帳的事情,如果銀行貸款給中國企業,得要拿「真正的錢」,會讓他自己沒錢用,這種事情有可能發生嗎?股東有可能讓人拿銀行的錢這樣輸送給人家嗎?其他還有不動產抵押超貸、企業超貸,都是在這個背景底下應運而生的。

正因為國家和銀行有無中生有創造貨幣的權力,所以他們才有可能利用這個權力來尋求對價關係、犧牲公眾利益。但偏偏這種掠奪,藏在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資源分配、政府資產負債表當中,社會上往往毫無察覺。甚至把物價上漲當成是經濟發展的正常現象,卻沒發現這完全是國家和銀行壟斷交易媒介,大量創造壞錢的後果。

而現在喊得震天價響的種種公共支出,回過頭來都得要問:錢從哪來?一般總想到加稅,但不論是落實稽查或者削弱稅基,課稅本身就有課稅的成本。所以法幣就成了國家機器終極的課稅術,徹底落實了「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這個古老的訓誨。在不知不覺間創造出預算經費,卻要全民用早晚到來的物價上漲來買單。而政府和銀行團卻早已闊氣地買下大量資產和服務。

所以下次要抱怨房價和資本利得節節升高的時候,要明白這些都只是表象而已。真正的源頭是來自於政府透過立法,和銀行一起合法「印假鈔」,才會有那麼多的錢到處哄抬,把我們手中的錢越洗越薄。而真正的交易媒介,其實是由人們在交易中自然發展出來的,根本不需要國家來指指點點,甚至在其中大搞五鬼搬運。就算跳脫金本位,我們也還有很多選擇,任何東西只要能難以偽造、易於辨識,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就有成為好錢的潛力。


二、擴張權力:


先說個切身的小故事。前陣子我家收到市政府的公文,說從什麼什麼時候開始,新成交的屋子在裝潢的時候,得要經過建築師認證才可以,公文後面還附了張建築師事務所的建議清單。順著清單打電話一問之下,建築師認證索價六萬元。回頭想想,那正是惡房東事件在媒體上燒得火紅之後,這樣一個要求就變得其來有自了:要求所有潛在的房東,先經過建築師的專業認證。

乍聽之下這樣的政府大有作為,感覺很有存在感,但裡頭卻處處是權力尋租,要將公權力兌換成利益的影子。姑且不談我家是自住,就算要租人,為什麼不是房客來要求房東出示建築師認證呢?如果有房客願意接受沒有建築師認證的房子呢?建築師認證後有紛爭責任算誰的呢?如果房東把認證的成本轉嫁給房客呢?誰來決定那張建議清單上的名字呢?這樣一紙公文,等於在強迫所有人跟建築師買認證,但如果房東或者房客就是沒有打算花這條錢呢?建築師工會或者頭人,在這個過程中和官員有什麼樣的協議嗎?種種問題,都啟人疑竇。

政府對種種事情的介入,大抵如是。最大宗當然是對貨幣的介入,政府夥同銀行團在當中上下其手,不斷把壟斷權兌換成自身的利益。小到剛剛說的建築師認證還有海關查驗,處處都能看到權力尋租的影子。所謂的官商勾結,其實恰好是政府被授予或者自己擴張出那樣的權力,在尋租的過程中和商人上下交相賊。各種產業自不待言,就連教育,落到政府的手裡也都會變成權力尋租的工具。

且不談高等教育,看看技職教育和證照。現在官員一股腦在推證照法制化,實際上會發生的是什麼?是在強迫執業的人一定要去考那些證照。但業界對於證照甚至學歷的效果,已然存疑。尤其重視實作現場的種種技術,丟進標準化的考試當中,往往變成笑話一場。但政府才不管這個,打著「確保服務品質、提升專業能力」的口號,實際上是挖考生、家長的錢,來供養一整條圍繞著證照、學歷的產業鏈,這才是權力尋租的竅門所在。
關於技職教育,大推這個獨立媒體:技職教育3.0

就連看似政治正確的十二年國教、高等教育均優化,放到這個脈絡裡,也都其心可議。尤其看到前陣子圍繞著課綱的爭議,老實說我心裡是覺得有點荒唐的。政府的著眼點當然不會只有創造就業還有利益輸送,在教育這個場域當中,它們還會想要對人民的意識形態上下其手。怎麼會一邊呼喊著拒絕被洗腦,一邊期望國家機器廣設美容院大做生意?這我就真看不懂了。


延伸閱讀:  改課綱就會變成中国人?


人類是群居動物,相處起來本來就會有各種衝突。但我認為法治社會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我們有機會不斷練習、自我組織,試著調處彼此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但或許是威權殖民統治的餘毒太深,我們往往碰到衝突就往上仰望,希望政府這個彪形大漢出來話事。我當然不是說被搶劫了也不要報警處理,但許多時候,權柄正是在一次次的仰望當中讓渡出去的。拿教育這件事情來說,我就認為比起政府,我更寧願相信社群還有網路的力量。比方低度組織化的親子共學,我覺得就是很務實的嘗試。 


延伸閱讀:關於教育的兩種基進想像


所以我們能對政治人物期望什麼?

有人就說啦,照你這麼講,豈不是無政府主義啦?我也許在理想上是傾向無政府主義,但實務上我並不覺得這是個有現實感的目標。我們還是需要法治、憲政,來確保社會的基本秩序。畢竟我一個讀書人,在人吃人的世界裡大概是混不下去的。

但我之所以說那麼多,其實就想說一件事:不要把政治人物當許願池,也不要期待政府來幫我們解決種種問題。跟許願池許願都還知道要丟個銅板,你怎麼會認為政治人物會能夠免費實現你的願望呢?每次你跟它許願,就是授權給它安排你的生活。而你無法期待任何人手上握有那樣的權力,不去用來尋租兌換利益。就算他一個人肯,周圍的人也不會讓他清白。

那麼我們還能期望什麼呢?我如今是不信政治人物扛著理念大旗,要帶著社會往哪往哪走的轟轟烈烈理想主義姿態了。我倒覺得,政治人物只要把參政門檻打開(這裏面包括清算黨產、選制改革、優化直接民主程序),把控制狂收起來,不要哇啦哇啦說要做這做那。只要謙卑地跟在人民後面一步之遙,亦步亦趨。民主時代,我們對政治人物能抱持的期待,也就不過如此而已。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吳思瑤

請先閱讀:民進黨參選人吳思瑤:我以後要跟鄭南榕一樣!

士林北投的朋友請參考,不知道該投誰的話,就幫我投吳思瑤吧~

附帶一提:
有朋友(雖然我好像被刪臉友了)雖然肯定「不錯的文章,可以很快瞭解候選人的性格與背景」。但也質疑:「可是報橘是一家獨立的電子媒體,近來也從過去比較接近內容農場的經營方式,逐漸轉變為有原生新聞的媒體。如果要讓讀者認識候選人,為何不是報橘派記者採訪吳思瑤?接受候選人辦公室「委託刊登」文章,恰當嗎?希望編輯室審慎考慮這間媒體的價值與定位。」

雖然不干我的事,但我倒覺得我們不必那麼快套用舊媒體的思維來審查新媒體。待我一條條道來:

一、主從要分清楚,看起來是「吳思瑤想透過報橘向選民爭取認同」,而不是「報橘想向受眾介紹吳思瑤」。所以我覺得署名委刊很合理呀,如果報橘報導的話,那主從就是相反了。

二、接下來我們會撞上的就是:「媒體能不能出售版面讓人做選傳?」這也是我覺得我們可以換個方式想一想的地方。

傳統媒體因為版面、時間(電子媒體)有限,價高者得,門檻也高。所以我們一則擔心排擠問題,搞得媒體專事廣告不談議題;二則擔心鋪天蓋地的平面廣告,對人們無差別洗腦。

但網媒沒有這個問題,不只版面無限,沒有排擠問題,而且真正的曝光和影響力,主要得看網路社群接不接受。報橘就算用自己的專題Bar粉專猛推,沒人轉發就等於沒有刊登一樣。所以重點就是訊息的品質。

三、接下來我們會撞上下一道牆:「媒體有沒有扮演好過濾資訊的角色呢?」但老實說,就算是報導,又能信任嗎?期待媒體來過濾資訊,真的會比較好嗎?

在這裡,我認為正是進步發生的現場。報橘變成了委刊者與網民對話的平台,委刊者得要用有說服力、有品質的資訊,爭取網民認同。讀者也不是把資料過濾的責任外包給媒體,而有機會藉由轉發或者不轉發,甚至留言吐槽的方式來對資訊作出回應。

這樣由網路社群來群策群力,在公開場域進入監督、檢驗,豈不是比過去報社壟斷發聲管道,欠缺公眾參與的狀況更好嗎?

而無論如何,如他所言,文章不錯。至少我們能看到一個人更立體的形象,而不只是平面廣告上空洞的標語。光衝著這點,我就覺得這模式是個進步了。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電影《偷偷跟你說》

















朋友的朋友自費拍的電影,無力上院線只好相信網路和社群的力量。

《偷偷跟你說》這部電影有點驚人。沒有囧男孩的天真討喜,卻更尖銳。沒有《不能沒有你》的溫馨堅毅,卻更赤裸。令我想起好多年以前,岩井俊二拍的《青春電幻物語》。片尾更是神曲神鋪排,務必要看到最後。

側面觀察下來,導演是個先把內容作出來才想行銷的老派藝術人,讓人特別想支持他一把。好歹寫篇文章給網媒吧,我等等動筆,大家點讚觀影也別馬虎了呀。這種由消費者倒逼甚至取代通路,讓好作品能廣為流傳的事情,可是活在網路時代的我們的特權。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我看賈克大地的《節日》──關於前現代、現代,和人類文明的將來

前陣子看了部老片子,賈克大地( Jacques Tatischeff )的《節日》。這老兄有個稱號是「法國的卓伯林」,雖然我估計他本人對這稱號挺不樂意,但的確快速地讓我們理解他的問題意識在哪裡:對現代化的批判。

這說起來就是老一套了:細密的分工把人變成一顆顆螺絲釘,追求生產效率的文化抹煞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溫情,社會變得越來越疏遠,每個人看起來都一樣,之類之類你懂的。觀眾們笑中帶淚,罵兩句萬惡資本主義,心裡頭義憤填膺,第二天繼續回到辦公室去打卡上班,接電話去也。

在賈克大地、卓別林,甚至往回推到工業革命初興那個年代,用這樣的視角來批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站在21世紀的當下,還用這種態度來面對現代化,就未免太沒有眼界了。

讓我們把視角拉遠一點,自然可以看到人類文明怎麼了。現代化這現象當然很龐雜,多少學者皓首窮經,在挖掘這個現象。但其中最核心的關鍵概念,終究不脫亞當斯密他老人家在針廠車間考察之後,點出的一個規律:「分工產生效能」。我們熟悉的泰勒化生產線,就是把複雜勞動拆分成一個個機械式的動作,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延伸閱讀:台灣經濟為什麼沒有起色?因為我們還在讓孩子穿制服呀!


這最直接的影響,當然就是造成人類社會整體財富的大噴發。這裡說的財富可不是錢,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資源:食物、衣服,各種消費品。透過不斷的分工,再加上能源發現、技術進步,人類的基本生活所需變得越來越容易取得,各種商品和服務也不斷推陳出新。

我聽到那邊那位在說了:你丫難道不知道,那種機械化勞動有多麼泯滅人性嗎?沒錯,你要是叫我到郭台銘的車間去幹活,別說一天,恐怕一個鐘頭我就要精神崩潰了。而的確,也正是因為這些機械化勞動是這麼泯滅人性,所以一個個中國人就老實不客氣地,死給他們看。

但問題是:我們要因此回到「過去那個黃金時代」,那個人人自給自足,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動手的日子嗎?我的答案是:不要,但也要。

不要的是,我們不是要「回到」過去那個黃金時代。因為那就不是個黃金時代呀,沒有現代化帶來的細緻分工,你丫連生活資材的取得都有問題。前現代的生產方式,根本不可能支撐經過現代化洗禮之後,如今龐大的人口數量。

但我怎麼又說要呢?因為那種自己動手、掌控生活的感覺,的確是好的嘛。人類就不是機械,幹嘛要假裝自己是呢?關鍵的差別是:這次我們不是要「回去」,而是要「進入」人類文明的下一個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人,傾向在農事參與、手工實作當中,找尋生活的樂趣。

在這裡我們必須坦承面對的是:正是現代化的細緻分工,撐起足夠的財富生產,讓我們這些文傻有物質基礎,可以去尋求這種樂趣。而這種追求,在更廣泛的意義下,也正是在現代化分工的脈絡當中,又衍生出來的新的生活方式。

尤其在自動化科技發展之下,那些最機械化的工作,不斷被真的機械所取代。這一方面當然造就了科技性失業的問題,但也把人類從生產基本生活所需的勞動當中解放出來。我們越來越不需要人力來參與生產,也能讓生活資材不虞匱乏。這一切恰好都是在現代化不斷發展的狀況下,必然發生的結果:生產勞動拆得越細,就越方便自動化機械進場接手。

單純地批判現代化,緬懷前現代的生活方式,這既不誠實,也不現實。不誠實的點在於:沒有經過現代化的洗禮,我們就沒有活得像個人的物質基礎。避談這件事,難免顯得數典忘宗。不現實的點在於:想像中很浪漫的前現代生活,其實並沒有那麼浪漫,人活在當中並沒有那麼「像個人」。

在這個視角底下,我們就可以迴避掉一個弔詭的兩難:一方面主張人類要活得有尊嚴,要過有人性的生活;二方面又焦慮那麼多人失業,簡單勞動的工作環境越來越差。不用糾結了,就是專心發展自動化生產,好讓人有物質基礎活得像個人就好。

所有的人,也是專注在幫助彼此活出味道、活出精彩,好為彼此的生活增光添彩就好。而不用糾結著要把彼此塞回車間裏頭,去跟自動化機械拚搏。你丫怎麼知道,他真進了車間哪天會不會受不了,跑到樓頂要死給你看咧?要我就肯定死給你看。

而這一切,最後都會歸結到一個問題:我們人類還能夠執著在就業維生的分配體制當中嗎?還是整個文明要朝向課金遊戲的方向發展:要在這世界玩耍,不用花錢也沒問題,頂多拿不到高精尖的裝備而已,還是可以活得很有滋味的。但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延伸閱讀:資本家不會告訴你的祕密


回到賈克大地。我們站在21世紀的當口,回頭看他老人家的心急如焚,我們可以多幾分同情的理解。但我們還是要帶著來自未來世界的歷史縱深,誠誠懇懇地跟他老人家說:「你放心,將來有一天,人類又會可以活得像個人。只不過那時候的人活得像個人的方式,跟你所熟悉的方式,不會再是一樣的了」。

【重點閱讀】關於教育的兩種基進想像

關於教育的一種基進想像:免費的均優高等教育

對於教育,長久以來有種基進的公共化想像:認為中小學公立多、高中大學私立多的現象,代表整個教育資源是呈金字塔型的分配。而在大學中,前段補助多、後段補助少,也加劇了金字塔型的分配。金字塔型分配,就代表越往高端越稀缺,競爭就會越劇烈。所以這路基進的教育公共化思考,主張不只要十二年國教全面免試均質,連高等教育也要均質化、公共化、免費化。


圖片來源:網路


全面免費而且均優的高等教育,這聽起來好像是個社會福利烏托邦。姑且不談可行性的問題,畢竟要不要免費教育,只是資源分配和稅賦輕重的問題。把國防支出和各種煙火型預算撙節下來,再給企業加些教育稅,眼一閉也就辦下去了。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呀,那麼政治正確的方向,好像沒有什麼好質疑的。

但我們必須想想,均優的高教求的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是為了緩解競爭,坦白說,把高教均質化是沒有意義的。就好像國中免試入學,大家就到高中聯考競爭;高中免試入學,大家就到大學聯考競爭。大學免試入學,大家就比學校資源。大學均質化,競爭一樣會發生在研究所、博士班、博士後,甚至就業關卡、公職考試。

導致競爭的,是社會上機會的稀缺。只要機會稀缺,不論是廣設大專院校,或者十二年國教,或者高教均質公共化,最多都只能承擔延後競爭的這一把手,而終究無法迴避競爭。而且甚至可以說,這個延後可能會累積更多的壓力,讓最後的競爭一下子變得非常劇烈而殘酷。


回歸經濟活動本質,用合作取代競爭


為了紓緩競爭或者讓壓力正常釋放,一個思考的路徑是,鼓勵多層分流,國中之後用高中、高職來分流,高中之後用理論、應用來分流,大學以後用研究導向和市場銜接來分流。但我覺得這還沒有反省到問題的根本,真正的癥結在於:既然機會不斷稀缺,就該把注意力放在創造機會的能力。

從經濟活動的本質來思考,創造機會的能力就是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好和別人進行交換、合作。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得要把教育的典範從「在同一條道上和其他人競爭輸贏快慢」,轉化為「找出自己獨特的特色好和別人進行交換、合作」。沒有這個典範轉移,對於教育的大量公共投資只是打造一個升學主義海市蜃樓。到時候只有靠著政治力扭曲,給高教師資和相關從業人員創造大量政策紅利,問題還是又回到原點。

話又說回來,難道公共教育就不能擔當這個重責大任,幫助人們成就多樣性,成就與眾不同的自己嗎?我必須說,我非常存疑。都還不談國家機器有千百種衝動,會想要把教育變成是鞏固統治、擴張權力的工具。光是國家機器上令下行,層層控制的習性,以及多方拉扯、各方監督的體質,天生就讓它盲信、畏縮,不擅長成就多樣性。

退一步看,我們也應該調整看待大學的方式,讓大學是個學習知識的地方,而不是提供文憑、把人排序的地方。整體社會的認知應該要朝這個方向調整。教育應該要協助學生發展能力,而不是執著在把人排序,尤其後者往往會反噬前者,把不一樣的人塞進同一個標準裡。相反地,協助學生發展能力,自然能讓他們有機會成就與眾不同的自己。


關於教育的另一種基進想像:網路帶來的可能性


但也就是在這裡,我們必須提出一個根本的問題:現有的高教體制還是最好的學習場域和模式嗎?在網路時代,高精尖的知識真的需要到大學才能取得嗎?讓學生面對各校良莠不齊的師資去碰運氣,這真的是合理的嗎?現代的生活情境日新月異,機構化的高教體系勢必無法企及,導致學用之間的鴻溝難以弭平。

跳脫對高教體系的盲信,思索網路的角色吧。如果是追求知識的免費化、公共化,網路是比實體學院更務實、更低成本的選項。從可汗學院到常春藤名校的公開課程,網路上有各種免費的學習資源。Sugata Mitra在印度鄉間的基進實驗,也昭示了自主學習的可觀潛力。就算是講求實做和互動的知識,也不必然要和學院綁在一起,可以朝更民間、更多元、更在地的方向去設想。用師徒式、作坊式、現場實作式的學習機制,取代高教學院的機構化教育想像。

這樣的實踐已經在台灣各地發生,不論是獨立教育工作室、整合生活與教育的生態社區,或者整合親師角色的親子共學,他們都正利用網路和人際網絡,拓展孩子以及大人的視野。在我們有生之年,教育將會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學用之間的鴻溝終將得以弭平。問題在於,我們要到什麼時候才會發現過去的典範已經不管用了?

讓知識普遍化、公共化的理想並沒有錯,但是一味執著在過去的高教體系,反而會看不見真正改變的可能。善用網路科技、接合個人興趣、貼近工作和生活現場的弱機構化教育,這才是面向未來的基進教育想像。

延伸閱讀:改課綱就會變成中國人?


本文刊載於想想論壇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我反對22K

整理一下思緒。

我反對22K,是因為這個政策給企業和實習者發放短期紅利,卻犧牲了企業創新動力(反正有免費勞工給我cost down)和其他機會成本(最好免花,錢是很多膩?至不濟拿來加強物聯網基礎建設也好)。

但我實在想不通這如何產生壓低薪資的效果。低薪是全球化、自動化、創新匱乏、消費疲軟的必然結果。抹煞創新可能性和公家發錢帶動消費之間,短多長空、長多短空,損益有點難算。

但把低薪都算在22K政策上,好像把政府看得太偉大了。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影響全球數十億人的7大自動化技術發展,現在開始重新定義工作目的,幸福慢活



記得我說追求單一性的教育註定過時,人得要尋求多樣化合作的可能性嗎?這個判斷是有科技背景的,這本書說得很清楚。

在自我工具化的能力已經不會是個優勢的時代,最理性的策略,就是活得像個人。

下附推薦連結,支持Taaze,也分點小錢給我買書吧。

這本我還沒買,歡迎大家貼自己的連結給我唷~

推薦書籍: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國家偷走我的錢:貨幣制度是障眼法,揭露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的真相



選舉到了,與其聽候選人拿基本工資來話唬爛,或者囉嗦著要政府打房,直接談談法幣比較醒腦啦。

我以前認為要朝貨幣民主化的方向走,但後來覺得反而是哈耶克的貨幣去國家化,以及接著發展奧地利學派的自由貨幣理想(簡單說就是連貨幣也一起適用市場機制,而不是靠權力扭曲)更有說服力。

這本書是奧地利學派的小書。簡明扼要地推導了由國家和銀行所壟斷並濫用的法幣機制,如何惡化貧富的差距、扭曲財富的意義、擴大政府的濫權、加深人民的依賴。當然,房價逆天也可以算在這事的頭上。值得一看。

想買這本書的話,請用以下連結。Taaze是個好平台,用了絕不會後悔。而且你從這個連結結帳,我會收到1%的推薦分紅。(你看是不是很好玩~~)

推薦書籍:國家偷走我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