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朱大鳴大放vs.蔡務實保留


總統大選第一次辯論剛結束,比起環繞著兩岸政策的唇槍舌戰,有件事更讓我覺得值得玩味。一般認為,民進黨創黨當初就高舉著民主、自由旗號,帶有濃厚理想性格。相對的國民黨一路搞威權、反民主,常被認為保守性格強烈。但在這場辯論當中,竟是國民黨的朱立倫大鳴大放,反而是民進黨的蔡英文語多保留。這個反差,值得我們細細思量。

具體來說,針對最低基本工資的問題,朱立倫誇下海口,說要在四年內將基本工資從如今的兩萬元調到三萬元。相對地,蔡英文卻是嘟囔著民進黨一向與勞工站在一起云云,看起來半點魄力也沒有。光從這個場景來看,似乎朱才是能引領台灣的明君聖主,蔡卻是語焉不詳的投機政客,但事情真是這樣嗎?

延伸閱讀:追求充分就業根本大錯特錯

我們要先回過頭來看基本工資這個政策的意義和局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試圖用強制力來規定勞動力的價格,往往是說得出但做不到。
重新看待基本工資

因為在真實世界的勞動現場當中,勞動力的價格不只意謂著每個月領到薪水的數字,還是個多元因素綜合的結果。包括工作時間、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工作中種種細緻的實務調度。

比方說吧,一個人的薪水增加,但他的工時可能也就要拉長。把工時壓低,也許又得犧牲掉工作環境。改善了工作環境,可能在實務的種種場景中,又會被拗回去。比方誤餐費要你自己出啦,車馬費要你自己出啦。勞動力的真實價格,會在這些因素當中不斷流竄。你在這個點把它拉高,它會從其他點把拉高的部分討回來。而且你管控得愈嚴格,新冒出來的因素就會愈來愈難查核,監管的成本就會愈來愈高。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妄想從政治力下手來規定勞動力價格,要不就是罔顧政策成本和效益的二愣子,要不就是不惜走向警察國家的法西斯人格。

在這裡我們就必須要重新換一個眼光,來看待基本工資,以及制訂它的民選政府。傳統的思維模式,是認為勞動力價格可以由政府說了算,政府基本工資喊低了就是圖利財團,喊高了才是照顧勞工。但如果我們理解勞動力價格多元且流動的真實面貌,這麼看就顯得很荒謬。因為價格從來不是政府說了算,市場這個多節點互動的生態系統,會用各種方式反映勞動力的真實價格。 


朱未顧慮制度成本


更恰當的看待方式是:政府非但不是勞動力價格的制訂者,反而是謙遜的觀察者。政府觀察市場,有沒有超額利潤的存在,勞動力價格是不是有上調的空間。而基本工資則僅是個工具,在政府估計有上調空間時,用來提醒市場該把超額利潤拿出來分。在這個視野當中,政府角色是謙遜,姿態是保守的。

說到這裡,我們回過頭來看朱的大鳴大放和蔡的語多保留,心裡就有數了。朱恰好是罔顧經濟運作邏輯,假裝政府可呼風喚雨、規定勞動力價格,而完全不去顧慮後面的制度成本。而蔡則是理解經濟運作邏輯,知道政府只能跟在市場後面亦步亦趨,不時推它一把。


對一個不熟悉經濟學思維的選民而言,朱的大有為形象當然是討好的。但實際上那種誤以為政府可領導市場的傲慢,只是拿無法兌現的紅利來騙選民,這是理想主義者最壞的模樣。相反地,蔡不拿媚俗虛假紅利來欺騙大眾,而是謙遜且務實地要在現實許可的範圍內,一吋一吋往前推進。這恰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最務實的身影。


本文刊載於蘋果即時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