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是這麼回事,但後來想想,這個論調跟「反對他國低價傾銷,傷害本國產業」的主張,本質上沒啥分別,心裡就有了疑慮。非洲當地的低階成衣製造業,固然會受到打擊,但是能解決問題才是要緊,有什麼必要非得自己來呢?釋出的人力和資源,不還是可以流動到其他產業當中去嗎?沙蚤要命可是非常迫切的事情,還談什麼產業發展,可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嗎? 醒報這篇專題寫得蠻好,不妨看看: http://ift.tt/2sPFJiU 另外,褚文底下有則留言講得挺深刻,不掠美: 「讀完褚士瑩的文章, 他的觀點其實又像右派又不右派。從他右派的觀點來看, 他的意思是說, 市場應該會自行運作, 如果沒有外在的干涉, 市場可以自己發展起來 (不要將舊衣舊鞋送到東非, 東非就能發展出好的鞋品與衣服的市場經濟)。但是他似乎又不太那麼右派, 他說, 市場必須被呵護, 如果有不當干預市場機制的政策或非市場行為, 市場就會受傷害 (因為將舊衣舊鞋送到東非, 東非的鞋品與衣服的市場經濟也就發展不起來)。 從我們這種長期受經濟學訓練的人員的觀點來看, 會有這種觀念上的混淆是因為他對市場經濟之所以能有效運作沒有清楚的瞭解。市場經濟要能有效運作的前提是市場背後有適合市場運作的制度設計在支持, 包括開放式的經濟制度, 合理而且公正的法律體系, 如果能有可長可久的民主議會政治在支持, 合理的市場制度的運作就能可長可久。 如果觀察舊鞋救命所協助的國家, 都是經濟制度不太開放 (將鞋子捐入東非國家最大的困難是海關要收賄), 缺乏合理而且公正的法律體系 (非洲的法院與法律是公平的嗎), 也沒有可長可久的民主議會政治 (這些國家是民主的憲政國家嗎)。如果沒有市場經濟合理的運作條件, 我們又如何能期待健康而且合理的市場機制能在該地出現, 如果不能, 我們將優質的舊鞋捐入該國當然沒有破壞市場經濟的問題, 這種作法也就是在幫助得不到資源的人。 不是用了幾個經濟學的基本觀點, 像是機會成本, 像是成本效益分析 (慈善家到非洲 10 天的旅費相當於當地醫生一年的費用), 就是在應用經濟學。經濟分析最核心的觀點是討論市場的運作。用了經濟學的概念而不討論市場機制, 這是半弔子經濟分析, 沒有受過經濟學訓練的人士還真的會被誤導。」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2stHuS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