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不只是婆婆媽媽的事:以公共托育取代失靈的手

講了半天就是要政府統一定價,好讓「人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是資源有限,大家都能選,不夠的又該先給誰呢?「選擇的自由」根本假命題,只是把決定先後順序的標準,從出的價碼改成別的東西而已。而別的東西不論是關係、身分、身高、相貌,相較貨幣而言,都有龐大的交易成本。 但是最有趣的地方在後面,社會學家為了反駁經濟學家,烙起經濟學來了。原文如下: 「經濟學「劣幣逐良幣」的意思是,假如品質不透明,高價也不一定買到好的,那消費者乾脆只買低價產品。有趣的是,同樣是品質不透明,保母市場似乎走向相反邏輯——假如品質不透明,但我害怕低價一定買不到好的,那乾脆只出高價好了!」 但是,劣幣逐良幣的意思根本不是這麼回事。為了釐清這件事,我們得回頭去看劣幣逐良幣這個典故的來源。 原本用貴金屬做交易媒介時,市場上大家依據成色、磨耗,心裡對貴金屬會有個估值。這個估值當然不是量化的數字,而是比較的結果。比方你這塊黃金比較新、成色純,我賣你牛的時候就多送你兩隻雞。就算是民間鑄幣廠出現之後,同樣一盎司的金幣,實際的市場價格,還是會隨著成色而有變化。這裡頭雖然有交易成本高(辨識成色需要經驗)的問題,但是沒有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 什麼狀況下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呢?當貴金屬的價格,不再是由市場中的人們,在交易中估計出來,而是由政府用公權力統一規定的時候。既然一枚金幣的價格,是經過政府規定它是多少,它就是多少,取得政府的許可就好,那何必要把金幣做好呢?反正它在市場上交易、用來納稅的時候,價值都一樣呀。於是良幣逐漸退出流通、劣幣成為主要的交易媒介,劣幣驅逐良幣。 格雷欣法則(也就是俗稱的劣幣驅逐良幣),恰好是用來指出公權力統一定價的問題。如今卻被主張統一定價的人,拿來望文生義、恣意曲解(講得還好像真的一樣)。格雷欣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2kd9EP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