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追求均衡只是妄想

主流經濟學裡頭,有個均衡狀態的浪漫想像。在均衡狀態下,所有商品、服務、生產要素的價格,都讓供給和需求處於最佳平衡。一代一代的計量經濟學者,拿前人的模型來修修補補,就指望能發現這個經濟學中的聖杯。

但是奧地利學派認為,從現實生活的情境來看,這種想像就顯得蒼白甚至愚蠢。

首先,沒有人能釐清各種要素中此消彼長,千絲萬縷的關係,任何局部的「均衡」,勢必打破其他地方的均衡。於是追求均衡狀態,註定是以形逐影的徒勞,甚至只是計畫經濟的惡靈回歸,用來為政府種種干預提供口實。這是海耶克談知識問題的用意。

其次,更根本的問題是,任何瞬間的均衡,都勢必被新的技術、模式、要素打破。現實世界的經濟,是在時間流動中的動態經濟。主流經濟學的均衡狀態想像,卻只能在統計軟體中實現,固著在時間長河裡的一個點。終究是痴人說夢而已。所以奧派談動態的「市場過程」,不妄想靜態的均衡狀態。

正因為奧派看清了「無知」和「時間」在現實經濟當中的重要性,一些主流經濟學作繭自縛的假設,不再是個困擾。 比方交易各方的完全資訊透明,只為了追求數學模型上的均衡狀態而存在,本身是既不現實也欠缺意義的。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每個人跟別人談了什麼,更不可能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我們只能承認自己的無知,努力拓展自己的已知,在可能的範圍內尋求自己的最佳解。

還有奠基於靜態市場認知的反壟斷思維,總認為特定行業的市佔率太高,會造就壓倒性的賣方獨裁。但行業的疆界只在法規中管用,現實世界裡的創新和競爭,既沒必要也不會畫地自限。加油站要受充電站箝制、計程車會被捷運系統制約、有線電視的纜線,轉眼變成數位平台的基礎設施。

所以羅斯巴德說,壟斷是不用反的。要反的,只有政府用強制力,替某些業者圍事打壓競爭者的行政壟斷。交通部和計程車行上下交相賊,猛打UBER模式;各縣市律師公會,用法律強逼律師要繳費入會,才能在當地執業,正是其例。 但是縱使機關算盡,人們不搭UBER就會回頭搭計程車嗎?地方法院的所有官司,都能兌現成公會的入會費收入嗎?現實生活中,替代方案太多了。人們覺得不划算,寧可走路也不搭計程車。請不起律師乾脆放棄找專業代理人。政府搞這些把戲,除了添亂、擠壓弱勢之外,啥問題也沒解決到。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