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網友點題:「"價格聯盟隨時會崩潰"這點好像用台塑跟中油加油站就說不太通? 究竟崩潰與否背後有哪些因素? 淘汰低效率店家"的機制或許對網購這種相對不講究地點的商業行為有效,但對於仰賴步行可及範圍顧客的行業(例如學校內的餐廳),似乎效用就比較有限?」 中油跟台塑處理的油品供應,受到政府高度管制。這些管制一方面是公共利益考量,另一方面也是行業進入門檻。管制越嚴,進入門檻越高,越不容易受到其他競爭者挑戰。 但即使在高度管制的油品供應內部,兩家還是得受到彼此和消費者的制約,表面上的價格聯盟,根本名存實亡。看這篇就很清楚: https://goo.gl/16nDB3 退一步從能源供應的角度來看,台塑中油又得受到電力供應商的制約。這在電動車技術逐漸成熟的今天,尤其明顯。 再退一步,消費者願意為能源付出多少代價,得要和自己其他需求的滿足來權衡。貴到我連飯都吃不起,那我寧可省油來買飯。在這個意義下,連便當店都在制約台塑和中油。薛兆豐說「商業無邊界」,就是這個道理。 連高度管制、行政壟斷的行業尚且如此,就別說低進入門檻、邊界開放的行業了。我們得要清楚意識到管制是要付出代價的:會削弱市場競爭的作用、創造行政壟斷的套利空間(律師公會正是典型)。自然會把眼光放在「管制有沒有必要,還是只是造成無謂的進入門檻而已?」剩下的,慣消費者自己會盤算。 至於便當店。我在台北工作,理論上台南便當好吃又便宜,但我為什麼不去吃呢?因為取得也需要成本,所以五分鐘步程以外的午餐選項,對我而言毫無吸引力。(每個人偏好不同,這距離有人長有人短) 每個人能依據自己的偏好,在可得範圍內找尋最有利方案來交易,或者評估無利可圖而不交易。這些個人決策累積出來,低效率店家才會浮現。而不是有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低效率」標準,可以拿來說「這不應該存在,那個應該消失」。 從這個視野出發,我們也就更容易理解為何同樣的東西在不同區域的價格不同,在台南毫無競爭力的性價比,為何可以在台北生存。因為對台北人而言,這是他可取得範圍內的最佳方案了。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W9spm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