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今天來聊聊輕鬆的話題:香蕉。 前幾天辦公室同事聊到小七的香蕉,一根就要十幾塊,跟以前一斤三十塊的行情不能比。「香蕉被小七賣貴了」,眾人慨歎。 「賣貴了」這個說法,乍聽之下很符合我們的直覺和日常生活經驗。價格總是賣方給標上的,說多少就是多少。要是貴了,那還不是賣家把東西「賣貴了」嗎?但你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事情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 所謂賣方跟賣方競爭。同樣在賣香蕉,不同的賣家要嘛拼品種、要賣拼品相、要嘛拼包裝、要嘛拼服務、要嘛拼價格、要嘛拼規格。總歸一句,盡可能讓消費者感到物超所值、正中下懷,消費者才會跟你買而不跟你的對手買。而這種種競爭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那就是要把東西越賣越便宜。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直覺上我們會認為小七的一根香蕉,明明比水果攤成串香蕉中的一根香蕉,貴上一倍有餘。怎麼說是越賣越便宜呢?這其實忽略了競爭的多面向,也忽略了比價得在同規格的產品來比才有意義。 你如果叫水果攤像小七那樣,把香蕉一根根切好分裝,品相熟度還要恰到好處,你看看水果攤還是不是用原本成串裡一根的價錢來賣。肯定不成,他賣不起這個價錢,一定跟你起價,賣得甚至比小七還貴,不然就要虧本。 相對而言,小七的一根香蕉,雖然比水果攤成串裡的一根香蕉要貴,但它比水果攤賣的一根可即食姣好袋裝香蕉要便宜。所以說競爭之下,賣方只能把東西越賣越便宜。表面的貴,其實是拿不同規格產品來比較,造成的誤會,實際上還是便宜。 既然賣家只能把東西賣便宜,那麼是誰讓東西變貴了呢?只要想想那句老話:買方跟買方競爭,答案就昭然若揭。只有買方之間的競爭,會讓價格越來越高,東西永遠是被「買」貴的,而不是被「賣」貴的。 同樣一車上品蕉,有的買方要把它買去做禮盒、有的要買去擺水果攤、有的要送進小七的加工廠。不同的買方開出不同的價錢,蕉農大盤當然優先給出價高的人。 而誰來決定這幾個買方,各出得起多少錢,來搶購這一車上品蕉呢?當然是他們的消費者來決定。誰能最大化這一車蕉在市場上的價值,讓消費者願意買單,誰就出得起更高的價錢,來標走這車香蕉。消費者不買單,那他開高價搶下也只能認賠。 所以,東西變貴不是因為什麼黑心商人的陰謀漲價,而是和你一起在市場競爭,進行消費選擇的其他消費者。是他們願意為可即食姣好袋裝香蕉掏出更多錢買單,這才把香蕉給「買貴了」。 不是說好要聊聊輕鬆的話題嗎…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W9spm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