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林全:就業機會才是政府的KPI - 財經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姑且不談追求充分就業而非充分生產的認知錯亂,針對林揆「要能創造本地就業的投資,不要只想聘外勞的投資」,我們來談一談。 不論外勞還是機器人,企業想要使用這些勞動力的理由,非常單純:就是要降低成本。企業降低成本對社會有沒有好處呢?當然有。 這代表會有更多商品和服務進入市場擴大供給,而且可以承擔更低的價格不至於虧損,等於降低了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品質。原本買不起的,變得買得起了。 想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於企業試圖降低生產成本,有什麼好抱怨的呢?難道是不斷地提高生產成本,讓社會變得更好嗎? 若是如此,那我們把自動化機器全都停掉,大家用人力來炸洋芋片、封袋裝箱,豈不是樣樣成本都特高?到時候一個禮拜才存得了錢買一包洋芋片,社會豈不是倒退三十年?應該要追求的是充分生產,道理就在這。 其次,就算投資創造給外勞就業,又如何呢?我們一方面該感謝他們用我們不能接受的待遇,提供我們無心從事的種種生產和服務。另一方面,外勞賺到的新台幣,那也是要花的呀。花來花去,還不是給本地帶來更多消費、更多商機嗎? 你說這會導致貿易逆差(入超),那又如何?你有想過整天追逐出超,為的是什麼嗎?我們做牛做馬,把商品和服務等等財富賣給別人,跟別人換一堆錢回來做外匯存底,是為什麼呢? 是為了要跟別人換他們的商品和服務呀!難道是錢讓你的生活變好嗎?是用錢換來的財富,才能讓你的生活變好呀。老話一句:錢不是財富,只是交易媒介。懂? 想清楚這些道理,就不會糾結在一個片段,認為錢給外勞就是打水飄,硬是要限制投資的標的和內容。講白了,都只是在無事生非、拉高成本,用表面上的金錢數字,當成是社會的進步指標而已。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UjuV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