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台灣社會需要理解分工和交易的意義

先讀這篇:失控的房屋稅!豪宅族、都更族、租屋族無一倖免

台灣社會對經濟的理解,停留在亞當斯密以前。我這樣說是因為:從台灣社會對出口的執迷,我們可以看到重商主義的影子;從台灣社會對刨除房市利潤的熱衷,就知道人們對交易的重要性一無所知。

重商主義的邏輯是這樣的:我們的目標是要賺錢,所以最好什麼事情都自己來,不要跟別人買,好減少進口;而且要想辦法把東西賣出去,好增加出口。你看看,這不就是台灣主流的思維方式嗎。

而即使在金本位的年代,重商主義還是破產了,因為它根本搞錯了財富的本質。財富不是金錢,而是商品和服務。要增加財富,靠的不是更多的錢,而是更有效率的生產、分工、交易。 重商主義錯把焦點放在金錢,結果就是生產無效率加上通貨膨脹,人們賺到更多的錢卻沒有變得更富有。直到亞當斯密橫空而出,說清楚「分工產生效能」、「交易產生財富」的道理,人們這才大夢初醒。

台灣社會既然在前亞當斯密的思維當中,自然也不理解交易本身的重要性。以房市而言,看似只要有得住就好,但是人們對住宅的需求,在一生當中會不斷變化。換工作、成家、生孩子、孩子成家獨立,有太多因素會改變住的需求。

要滿足不停變化的需求,靠的就是交易。有人孩子成家嫌屋子太大,覺得這物件賣800萬算值了;有人要結婚了,覺得拿800萬買這物件也值得,於是交易成立,雙方都換到自己認為更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交易產生財富的道理。

活絡的房市裡,人們就像辛勤的螞蟻一樣,不停搬動著產權,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需求。而什麼是吸引螞蟻工作的糖蜜呢?當然就是交易過程當中,從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和經濟條件當中,衍生出來的價差獲利空間。

你沒看懂交易活絡對社會的意義,沒看懂人們多變的需求靠此得到滿足,以為螞蟻只是在瞎忙,東挪西移、買空賣空,於是要刨除糖蜜,讓房市無利可圖。結果就是交易停滯、生產動機下降,把人們套死在眼前的屋子裡而已。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