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超商可借書,為何點燃出版界怒火?|政治社會|2016-10-24|即時|天下雜誌

有些話先說清楚,我是個會買紙本書的人,平時也常看紙本書,甚至也很享受紙本書的質地和閱讀體驗。但我依舊非常清楚,相較於書頁翻動時的摩擦感、書本在手中的重量、紙張的氣味,書中的洞見、知識、在文字裡遨遊的體驗,才是一本書之於我最重要的價值。 我想說的是,書本,從來都只是知識的載體。從竹簡、木板、絲綢、紙張到LCD螢幕,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美和樂趣,但核心在於裡頭承載的知識。我們不斷改革書本的形式,好更有效地解決「知識的稀缺」這個問題。這是放眼歷史的總趨勢。 帶著這樣的視角,我們會意識到:自從有了網路這個強勁的對手之後,出版商早該改弦易轍,用取得知識而非獲得紙本、提供服務而非販賣商品的方式,調整自己的商業模式。 不論是用低廉的價格來推動電子書(目前的電子書定價,基本上都還與紙本書掛鉤),或者和實體通路合作推出以租代買。只要用販賣閱讀體驗的思維,取代販賣實體書本的思維,都能大大降低紙本書內知識的取得成本,為消費者創造出新的價值、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 這本應是由出版社帶頭的商業模式轉型,但是丟不掉過去的存量(請搜索「存量陷阱」),只好死巴著文青情懷坐困愁城。這是出版社沒跟上時代的腳步,怨不得誰。 但另一方面,政府調動公帑,用只借不賣的方式,做這門虧本生意。表面上為公眾的知識提升作服務,實際上也抹煞了市場發展的可能性。畢竟有(表面上)免費的可借,願意付出代價來買知識的,當然就會越來越少。這就是我常說的:想搞死一個產業,叫政府進場最快又有效。 如今出版商被網路和政府兩路夾殺,哀怨幾聲,我也都能理解。但是期待政府退場和期待網路停手,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出版商只能趁勢而為,進行商業模式的調整。 而如果期待政府的政策補助或者以購代賑,難免辜負了出版人的傲骨。所以,還是踏上網路和共享經濟(我不喜歡這個詞,但這樣講懂得快)的浪頭,用更高品質的服務來殺出血路吧。只要拿得出貢獻,市場是不會虧待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人的。 最後附上羅輯思維192期《老辦法抓不住新機會》。話題相關,大家看看吧: https://youtu.be/tYalITnzr6A 獨立寫作求打賞 https://goo.gl/ZXToaC 說說啥叫真暴民 https://goo.gl/onjdKU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2ez7v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