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續談價值理論】 上次說到亞當斯密的另一個謬誤,就是他去區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開始之前可以參考前篇:https://goo.gl/eJNgvE 話說從頭,老人家當初用的例子是水和黃金。他認為水的使用價值高,但交換價值低;黃金則是相反。這個現象被稱作斯密悖論,也因此拆分出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這兩個概念。 這組對立為什麼是錯的? 如今我們已經理解價值的主觀性,當然一眼就能看出斯密悖論的問題。他沒意識到人們對價值的主觀判斷,會隨情境而變化。他在聲稱價值高低的時候,切換了情境。情境一切換,價值當然就會變化。 聲稱水的使用價值高時,他用的情境是「沒有水無法維生」;談交換價值低,套用的情境卻是「水很充裕」。這樣一來,當然就有「同一個東西可能有兩種價值」的錯覺。 主觀價值理論如何統合種種情境?這時候登場的就是邊際效益理論:各種財富(順勢再強調一下:財富不是金錢,而是商品和服務)並不是多多益善,口渴的時候一杯水是好東西,兩杯水還不錯,灌到十杯水就變成折磨。這就是邊際效益遞減的道理。而伴隨著邊際效益遞減,交換就成了有利可圖的選擇了。我的水太多,你的麵包太多,互相交換一下,彼此都能得利。 那些在邊際效益遞減之後,顯得太多的水,它的價值仍然依附在我們對麵包的使用需求上頭。只不過第一杯水的使用價值是直接的,第十杯水的使用價值是間接的,是用來換你手中的麵包(或其他東西)的。你多餘的麵包能拿來跟我交換水,實際上是因為我對麵包有使用需求,而不是你的麵包本身有什麼交換價值。 順著這個邏輯,也就沒有抽離於使用價值的交換價值可言,所有看起來像是交換價值的價值,其實也都是自己或某人的使用價值。而在這些過程當中,不要忘記,價值的主觀性,正是貫串其中的主旋律。 這個誤區帶來什麼後果? 但是如今人人朗朗上口的,卻是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對立。為什麼?很簡單,因為這個對立讓人可以自己對現實的不滿,投射到交換價值上頭。只要這組對立成立,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W9spm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