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跟行政部門抬槓,從預算高低和成效評估切入,怎麼掰都掰不過他們。他們總有辦法弄一堆冠冕堂皇的作文和東拼西湊的數據,來「證明」自己錢沒亂花,畢竟他們幾萬人的行政機器,全職就在跟你玩這把戲。 但我最近在想,饒是這樣盤根錯節、死鴨子嘴硬的國家機器,也是有罩門的:他們最會送東西,反正慷人之慨多多益善;但要讓他們賣東西,也就是說服人自願掏錢出來,那就是叫豬爬樹了。 比方說這兩年觀光局在推台灣好玩卡,每年砸一千萬補助地方政府,整合一卡通、網路金流等支付工具,來作在地食樂住行的整合行銷(當然是發包)。而透過這張卡能賣掉多少行程,帶動多少觀光產值呢?也就是說,政府花大筆公帑搞行銷,到底能賣出多少東西呢? 答案是令人尷尬或者憤怒的(端視你繳的稅金多寡)。首先,政府根本沒有擬訂產值的量化目標,投標廠商自然開始作文比賽。而即使有廠商傻呵呵,在預估效益中提出了產值目標,數字也是令人噴飯的600萬元。 你沒看錯,即使廠商的瞎掰全部實現,這也是個花費千萬卻只帶動六成消費額的悲劇行銷專案。就更別提這只是個四年期的計畫,所有優惠遊程也是一年為期,到時候人去樓空,徒留一堆蚊子APP和網站。 而產值本來就不在規劃目標當中,後續的核銷當然就變成有做就好的形式審查。誰還管整個計畫帶來多少實益呢?承包商和行政官員都不靠它混飯吃不是嗎? 姑且不談政府根本不該涉足這件事,就算要介入,政府做事的模式也必須改變。不是自己砸公帑做一堆東西出來,卻在核銷、驗收之後,就疏於經營淪為廢物。這樣的垃圾,砸再多錢做再多個,也只是人力資源的浪費,自己人搞分錢而已。 當然,我也不是要政府妥善經營,確保後續營運。讓我們面對現實吧,不靠這些混飯吃的人,是無心無力經營的。薪資法定,靠政府庇蔭的公務員,只會應付稽核,不會認真對待這些事的。 政府該做的是退一步由主易客,讓有心長久經營、盈虧自負的業者來主導,而不是政府自己跳下去做。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幫有心發展的業者排除困境,而不是砸錢弄出有做事的表相。讓各方競爭,打出一個龍頭也無妨,政府不妨做壁上觀。 這樣一來,既能撙節政府支出,業者在競爭中精益求精,消費者也能因此獲益。寶貴的人力、資源,也能花在刀口上。 可惜台灣人執著眼前的就業,總想從這些資源浪費中撈點好處,用浪費資源來堆疊充分就業的假相。長此以往,債檯高築、競爭力低落,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W9spm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