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隨口噴一下漲價歸公

土地法開宗明義就在高唱地利共享、漲價歸公,令我非常受不了。地利共享的旗幟看起來很好聽,可是漲價歸公,恰好是在癱瘓市場機制,從而壓抑地利。地利被壓抑住,最後也沒什麼好共享的了。

土地增值本身就是個價格現象,是市場調節供需、分配資源的過程。質疑為何有人可以從漲價中獲利,等於在質疑為什麼有人可以出較低的價格來脫手土地的使用權(於是有人可以低價買入),等於在質疑為什麼有人可以出較高的價格來爭取那塊土地的使用權(於是有人可以高價賣出)。 

但是人們願意出的價格不同,就是不同經營者對土地的潛在獲利估值不同而已。每個經營者的技術、經營能力,以及掌握到的市場需求資訊都不一樣,估值當然有高有低。不論是價格變動,或者有人在分配資源的過程中獲利或者虧損,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有什麼好質疑的?漲價歸公削弱了人們尋求更高價買方的動機,結果卻癱瘓、削弱市場分配資源的機能,除了肥到國庫以外對誰有利?漲價要歸公,跌價卻要自己認賠,雙重標準的道理又在哪裡? 我們熱衷於打著地利共享的旗號,用漲價歸公來削弱市場分配資源的機能。卻沒有意識到我們為此付出的機會成本:那就是沒有將土地交給更能有效運用的經營者,因此沒能生產出來的財富(再說一次,財富不是金錢)。 

我們因此把土地留在那些對土地估值較低的經營者手上,讓他們利用土地,生產出沒什麼人需要的東西。卻沒有把土地的使用權,交給那些對土地估值較高,有信心從土地利用中創造出更高市場價值、滿足更多需求的人。即使他可能是自作聰明,最後投資失利,但至少是自負盈虧。 

如果不讓市場透過價格來調節供需、分配資源,那麼我們要透過政治官僚,來判斷該把土地交給誰、用什麼方式利用嗎?可是對於官僚而言,花的是納稅人的錢,不論滿足需求的效率高低,好官我自為之。 

盈虧無關痛癢的官僚,和自負盈虧的投資人相比,土地利用的效率高下可想而知。就更何況官僚大權在握、花別人的錢搞自己的主意,這當中又有多少道德風險?套句傅利曼的話:我們到哪裡去找這樣一群全知無私的天使,來運作這個體系呢? 政府打著地利共享的旗幟搞漲價歸公,不允許市場分配資源、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不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意味著沒有從土地中生產出更多財富、滿足人們的需求,地利沒辦法充分發揮。先壓抑地利再來談共享,是要拿什麼來共享呢? 

讓市場用價格分配資源,讓有能力的經營者透過土地來生產更多財富、滿足人們的需求,這才是真正的地利共享。只把注意力擺在有人在土地買賣中賺錢,卻沒看到土地因此交給更有能力的經營者,社會因此獲益於更多財富。這就是不理解市場經濟運作方式的人,令人無可奈何的短視。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內需幣」為什麼行不通?貨幣的本質又是什麼?

先讀這篇:區塊鏈「內需幣」解套全球經濟

這期的今週刊裡,范疇提出「內需幣」的概念。他認為在QE效益已經破產、無條件基本收入浮上檯面的今日,政府應該發行限制用途的內需幣,灑錢給所有人。這樣一來,既能免於流動性陷阱的問題,同時免於通貨膨脹的惡果。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為什麼寧可發錢搞無條件基本收入?

追我們專頁的人,可能多少知道這裡是把基本工資照三餐罵的。相對地,對於基本收入這個政策工具,反而沒有那麼深惡痛絕。覺得矛盾?聽聽我們的道理。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鬼王來鬼扯》歐美的退休教授也領18趴嗎?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彭討好的,一向是那種訴諸直覺來理解世界,希望用許願來改變世界的人。鬼王恰好完全相反,是寫給那些願意面對現實,不論現實多麼醜陋,依然選擇堅定地活下去的人。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28NwKaq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家屬照顧失能老人 長照不給津貼 | 520新政局 | 熱點 | 聯合財經網

林萬億的發言,換個角色講大家就知道為什麼狗屁不通了。老闆不給加班的人加班費,說怕讓人有「將員工綁在公司」的負面印象。 結果家屬事情還是得做、時間還是綁在照顧。政府卻只想著「不要提供誘因」,事實上卻是叫最弱勢、花不起錢買服務的人自生自滅,自己承擔長照成本。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28PeahH

今天來聊聊輕鬆的話題:香蕉。 前幾天辦公室同事聊到小七的香蕉,一根就要十幾塊,跟以前一斤三十塊的行情不能比。「香蕉被小七賣貴了」,眾人慨歎。 「賣貴了」這個說法,乍聽之下很符合我們的直覺和日常生活經驗。價格總是賣方給標上的,說多少就是多少。要是貴了,那還不是賣家把東西「賣貴了」嗎?但你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事情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 所謂賣方跟賣方競爭。同樣在賣香蕉,不同的賣家要嘛拼品種、要賣拼品相、要嘛拼包裝、要嘛拼服務、要嘛拼價格、要嘛拼規格。總歸一句,盡可能讓消費者感到物超所值、正中下懷,消費者才會跟你買而不跟你的對手買。而這種種競爭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那就是要把東西越賣越便宜。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直覺上我們會認為小七的一根香蕉,明明比水果攤成串香蕉中的一根香蕉,貴上一倍有餘。怎麼說是越賣越便宜呢?這其實忽略了競爭的多面向,也忽略了比價得在同規格的產品來比才有意義。 你如果叫水果攤像小七那樣,把香蕉一根根切好分裝,品相熟度還要恰到好處,你看看水果攤還是不是用原本成串裡一根的價錢來賣。肯定不成,他賣不起這個價錢,一定跟你起價,賣得甚至比小七還貴,不然就要虧本。 相對而言,小七的一根香蕉,雖然比水果攤成串裡的一根香蕉要貴,但它比水果攤賣的一根可即食姣好袋裝香蕉要便宜。所以說競爭之下,賣方只能把東西越賣越便宜。表面的貴,其實是拿不同規格產品來比較,造成的誤會,實際上還是便宜。 既然賣家只能把東西賣便宜,那麼是誰讓東西變貴了呢?只要想想那句老話:買方跟買方競爭,答案就昭然若揭。只有買方之間的競爭,會讓價格越來越高,東西永遠是被「買」貴的,而不是被「賣」貴的。 同樣一車上品蕉,有的買方要把它買去做禮盒、有的要買去擺水果攤、有的要送進小七的加工廠。不同的買方開出不同的價錢,蕉農大盤當然優先給出價高的人。 而誰來決定這幾個買方,各出得起多少錢,來搶購這一車上品蕉呢?當然是他們的消費者來決定。誰能最大化這一車蕉在市場上的價值,讓消費者願意買單,誰就出得起更高的價錢,來標走這車香蕉。消費者不買單,那他開高價搶下也只能認賠。 所以,東西變貴不是因為什麼黑心商人的陰謀漲價,而是和你一起在市場競爭,進行消費選擇的其他消費者。是他們願意為可即食姣好袋裝香蕉掏出更多錢買單,這才把香蕉給「買貴了」。 不是說好要聊聊輕鬆的話題嗎…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W9spm9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包敏真 - 別只防杜節稅,還要節制濫權 - 想想Thinking Taiwan - 想想台灣,想想未來

想想刊登這篇文章,意義非凡。 「下週的財政委員會,希望委員們不要侷限在防杜節稅的問題上頭,要看到問題的全貌,進而理解捐地節稅的正面意義。明訂用公告現值來核算扣抵稅額,維持政府在徵收和抵稅時,估值標準的前後一致,並且讓捐地節稅模式成為濫權徵收的煞車閥。如果擔心稅基過度流失,可以設定扣抵稅額占所得金額的比例上限。但千萬不要只想著防杜節稅,卻忽略了行政濫權怠惰,才是所有問題的源頭。」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UgK2v3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專訪】政府為何扶植新創不力?民進黨立委余宛如:關鍵在錯誤的 KPI、文官體系怕犯錯的文化 | BuzzOrange

雖然在這種政治氛圍當中,主張開放低薪白領外勞,好像是個罪過。但我卻覺得能被封為「低薪白領外勞之母」,是個殊榮。 首先從歷史淵源來看。對外籍人士工作自由、入境居留的種種管制,其實是威權時期的歷史遺跡。那時候外國人普遍同情黨外運動,甚至暗助明助。國民黨自然巴不得管死這些來找麻煩的亂黨,設下種種門檻。一邊喊轉型正義,一邊擁抱威權遺跡,我看著也是醉了。 其次,尤其是白領外勞,跟本地白領的替代性格外低。你只要想想,有哪些白領工作是得要找外勞來做的?肯定不是用本地語言為主的工作,這些工作本勞做起來本來就事半功倍。而以本地語言為主,兼需外語能力的工作,外勞又怎麼競爭得過本地的外語人才? 更何況,現在全世界在搶人才,台灣的人才也不斷外流,各國都設法打造更好的法律、租稅、社會環境,好吸引人才進入。放寬薪資下限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就業限制、居留許可、租稅制度等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呀。 最後,還是昨天說過的道理:要看到外勞的貢獻,突破囤積金錢的迷思。禁止外勞和本勞競爭,不可能讓社會變得更好。如果這個道理成立,禁止外地人和台北人競爭,甚至堅持自給自足,禁止所有人跟自己競爭,豈不是更有好處? 延伸閱讀: http://ift.tt/23edur6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UeuUna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林全:就業機會才是政府的KPI - 財經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姑且不談追求充分就業而非充分生產的認知錯亂,針對林揆「要能創造本地就業的投資,不要只想聘外勞的投資」,我們來談一談。 不論外勞還是機器人,企業想要使用這些勞動力的理由,非常單純:就是要降低成本。企業降低成本對社會有沒有好處呢?當然有。 這代表會有更多商品和服務進入市場擴大供給,而且可以承擔更低的價格不至於虧損,等於降低了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品質。原本買不起的,變得買得起了。 想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於企業試圖降低生產成本,有什麼好抱怨的呢?難道是不斷地提高生產成本,讓社會變得更好嗎? 若是如此,那我們把自動化機器全都停掉,大家用人力來炸洋芋片、封袋裝箱,豈不是樣樣成本都特高?到時候一個禮拜才存得了錢買一包洋芋片,社會豈不是倒退三十年?應該要追求的是充分生產,道理就在這。 其次,就算投資創造給外勞就業,又如何呢?我們一方面該感謝他們用我們不能接受的待遇,提供我們無心從事的種種生產和服務。另一方面,外勞賺到的新台幣,那也是要花的呀。花來花去,還不是給本地帶來更多消費、更多商機嗎? 你說這會導致貿易逆差(入超),那又如何?你有想過整天追逐出超,為的是什麼嗎?我們做牛做馬,把商品和服務等等財富賣給別人,跟別人換一堆錢回來做外匯存底,是為什麼呢? 是為了要跟別人換他們的商品和服務呀!難道是錢讓你的生活變好嗎?是用錢換來的財富,才能讓你的生活變好呀。老話一句:錢不是財富,只是交易媒介。懂? 想清楚這些道理,就不會糾結在一個片段,認為錢給外勞就是打水飄,硬是要限制投資的標的和內容。講白了,都只是在無事生非、拉高成本,用表面上的金錢數字,當成是社會的進步指標而已。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UjuVTE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柯文哲說實話,只是大家不承認

先讀這篇:公幼不增班 柯文哲:因為私立的會倒閉

事實有時候太殘忍,人們只能選擇不承認它。 看到這則新聞,許多人覺得柯文哲腦袋壞掉,公幼增班干私幼倒閉什麼事?但其實只要放下心中對於幼稚園公共化的無限遐想,這筆帳其實很容易算得清楚。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什麼是教育公共化︰ @ 老姚觀點 :: 痞客邦 PIXNET ::

偶然看到一篇舊文,鞭一下。 這篇試著區分公共化和國家化的用心我能理解,但在操作上這兩者根本無法有本質上的區別。充其量只是用平均分配的大鍋飯思維,取代台成清交獨享資源的菁英思維而已。 而我們雖然不信任國家機器和「頂尖」高教之間的眉來眼去,但難道真的不需要有個機制來汰劣取優,讓用心的教育工作者出頭嗎?大鍋飯的高教公共化,能夠滿足這個需求,並且不落入國家化的陷阱嗎? 認真想想就會明白:不可能。理由還是那句老話:向誰拿錢,就會對誰負責。公共化美其名為全民出資,向社會負責。但負責的方式還是要透過政府的官僚體制,結果還是權力在起作用,政治菁英在決定誰好誰壞誰拿多誰拿少。 就算引進審議式民主框架也是一樣,因為用的是大家的錢,但總有人會在重分配受損的,等於是多數暴力的合法搶劫。只不過參與分贓的人變多了,利用權力圖利自身的人變多了。但還是有人要付出代價,而他們卻會被民主這面大旗給壓死,成為奧美拉城裡的那個小男孩。 另一方面,他太小看市場的可能性了,長春藤名校通通是私立的,這種生意顯然是做得起來。但這種生意做得起來,不代表你現在去跟人說「投資我辦大學,十年後就有個亞洲的哈佛了」,別人就會搭理你。 一代有一代之體,從網路學校、作坊社群逐步發展,才是這個時代的新趨勢。硬是要跟台成清交搞一窩蜂,先不說有沒有本事,至少就沒有眼光。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tqRRbb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重點閱讀】基本工資限制的其實不只是買方,也是賣方

話說我這才發現自己的部落格被整理得好好喔~~居然還有延伸閱讀~~><<br>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UovaOD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人們痴迷於用政治力來訂定各種政策、限制,好消弭那些自己直覺有問題的現象(其實很可能不是問題)。這種心理狀態,其來有自。 人類自古以來,就著迷於種種神話、巫術。而這反映的是人類面對複雜的現實世界,試圖建立因果關係,進而控制世界的企圖。祈雨、下咒、求平安,皆是如此。 如今我們當然知道很多聲稱自己能控制的機制,其實只是沒有根據的巫術。但試圖控制世界的這份心情,卻必須要找到出口來滿足。而政治,正是這個出口。 在表面上各行其是、各自為政的市場機制當中,人們能控制的非常有限。往往在各方利害角逐中,不得不節制自己的控制狂。但在政治領域當中,只要支持人數夠多,就能在表面上滿足控制的企圖。 覺得薪水太低,那就規定太低薪的工作不合法,於是真的就看不到太低薪的工作了。覺得賭、毒、性交易敗德,就立法禁止,於是這些生意都從檯面上消失了。這種能夠控制世界的錯覺,滿足了人們心理深處,對於巫術的渴望。 但錯覺終究是錯覺,巫術終究是巫術。世界其實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是把那些人們妄自斷定為「壞」的現象,趕進不見天日的角落。失去了法律保障和社會支持,醞釀出更多惡果。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W9spm9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法律人,你的使命感在哪裡?– 專訪曾宛如所長 | fluxion

律師在台灣的就業環境不好,最根本的因素不是什麼虛頭巴腦的律師不團結。而是因為權力比法律好用,找律師講道理,還不如找有力的來喬事情。只要道理在權力面前抬不起頭來,法律人就只能替權力裙帶圍事蹭飯吃。想要過人治到法治這個關卡,可不是把什麼東西都寫進法律裡管起來,就能算數了。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22PyC6Q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壹週刊】摳腳抓癢打赤膊煮茶 販賣機奶茶噁心工廠直擊 | 即時新聞 | 20160608 | 蘋果日報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所以世界上有種叫做商譽的東西。商譽的核心意義,就是要讓消費者要找人追究責任的時候,找得到對象。很妙的是,就算商家想要搞官商勾結、法院護航也沒用。媒體有動機要踢爆、競爭者有動機要揭瘡疤。一旦出狀況,就算逃掉法律上的責任,市場還是會狠狠地懲罰亂搞的人。但是如果消費者人云亦云,被媒體胡亂踢爆給誤導,倒楣的就未必是黑心的商家了。讓自己變聰明,這世界才會變得更好。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tfLNCl

「圖書統一定價制」要幹嘛?

先讀這篇:解決出版業困境 文化部擬推「圖書統一定價制」

姑且不談需要投入多少稽查成本,才能在實務上落實這個制度。這個制度在邏輯上跟合理利潤無關,它只是禁止通路在價格上競爭而已。

然而競爭不會因此消失,還是會轉移到服務品質、空間規劃、選書準度、品牌認同、取得成本上頭。誰能在這當中勝出還很難說,消費者對文青氣息沒有偏好的話,小書店未必佔得了便宜。最起碼我就更喜歡上網選書、到便利商店取貨。

我更在意的問題是,這硬是拔除了通路透過靈活定價、刺激銷售的角色。把決定市場終端價格的任務,丟給出版社。但要知道術業有專攻,通路在第一線接觸消費者,對於定價所需的資訊和知識,掌握得遠超過出版社。

把這個專業角色拔掉,出版社未必佔得到便宜,更可能會做出種種錯誤的決策、定價趨於保守偏低,沒賺到該賺的錢。反而是把靈活定價的空間留給通路,讓通路能盡可能把消費者願意花的每一塊錢都掙到,才是分工雙贏。

另一個有意思的點是,公平交易委員會懲罰的行為當中,有一種就是供應商限制通路售價。公平會認為這是在妨礙市場競爭,所以該罰。同樣的事情,政府卻修法開個「正當理由」的方便之門,就打算自己來搞,簡直莫名其妙。

但我並不是同意公平會應該懲罰這種行為,有些供應商就是寧可通路用服務而不是價格來競爭,策略的好壞也要供應商自己承擔。但政府逼所有出版商都用這一個策略,自己卻在一旁站著說話不腰疼,這就實在搞笑了。

補充:
許多時候,我們會出於自己的成見,覺得某些狀況是問題,比方紙本出版業、實體書店的利潤低落、版圖萎縮。但貿然把原因界定為表面上的現象(比方書籍的各種打折、包裹銷售),其實既找錯病根(市場問題永遠是供需問題,沒有需求,獲利怎麼可能會高),也沒意識到那些現象有它存在的道理。

在這種狀況下,與其用統一定價制來消弭表面上的某些現象,不如放給市場自己調整。往往越深入理解市場上出現的種種現象,就會明白這只是時代變遷的自然現象。比方紙本出版、實體書店的萎縮,反映的是資訊載體、消費習慣的轉變。把它當成問題,想要去解決,其實根本就是庸人自擾,甚至只是在當時代進步的絆腳石而已。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慘!出書年版稅不到10元 全國1年100家書店消失 | 要聞 | 即時 | 聯合新聞網

官員們開口閉口都是市場,但從來沒尊重過市場。才會動不動就要用免稅、補貼來干涉市場。而在政策上對任何事物的重視,本質上都是對其他事物的歧視。這些歧視和調控的正當性,卻往往只奠基在官員自己的價值觀念。 官員們把注意力放在出版市場,認為這個市場的興衰象徵文化素養的高低,卻看不見市場上跨媒體、跨平台、跨虛實的種種創新,正在逐漸改寫文化的內涵。憑什麼厚此薄彼呢?這些厚又厚到誰的身上?不還是官員們主觀認定值得鼓勵的「那些文化人」身上嗎?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PywUoc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風評:荒謬金管會,離譜丁克華!林全哪找來的?-風傳媒

風傳媒難得佳作,值得細細品味。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25FtyHB

FEE

哈哈哈哈哈,這註解太逗了,引人鼻酸呀~ 這篇文章系統地介紹了凱因斯主義為何錯誤,值得一看,並且在當中找到進一步的閱讀方向。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24slmEE

20160603 黃國昌 質詢 林全 02 ( 基本工資 勞動部 資動部 ) 行政院長 首度 施政報告 院會 【立法院演哪齣?】

基本工資的話題,因為時代力量大動作提出法案,最近又再次浮上檯面。不只勞團興致勃勃,就連國民黨都跳出來加碼刷存在感,林全內閣難攖其鋒,大幅提高勢在必行。過去環繞著基本工資的種種「迷思」,似乎都隨著政黨輪替被戳破了。提高基本工資的前景一片大好,沒有什麼不能靠政治力來一錘定音。 尤其上週黃國昌委員對勞動部的一番質詢,抬出了美國經濟學評論的實證研究,「證實」基本工資與失業率沒有關係。好像更把憂心基本工資提高會導致邊緣性失業的經濟學者,剩下的最後一片道德薄紗給揭開,逼他們顯露出資方打手的嘴臉。不論在道德或者實證上,基本工資大獲全勝。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把視角拉回經濟學的方法論問題。如今我們習慣的經濟學,都是把各地方不同時期的參數,丟到各種動態模型裡面跑一跑,驗證或者否證自己的假設。這個方法既方便量產論文、「看起來」又非常科學,在公共政策的討論中尤其吃香。 但是這世界上有一派經濟學家,是根本不吃這套的。他們客氣點的會說「這種方法的可信度有待商榷」,不客氣的就直接說「這種搞法根本就是偽科學!」這一派經濟學人,就是發源至朝聖山的奧地利經濟學派。 斥責這套方法論是偽科學的同時,奧派是不是有提出一套真科學方法論的企圖呢?沒有。相反地,奧派很謙遜地主張:經濟學只能是研究經濟人的種種決策考量,是如何受到環境影響的定性研究。而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種科學。 換句話說,奧派只談政策的調整,會如何改變雇主、勞工的決策空間,影響他們具體的市場決策。以基本工資為例,就是調高基本工資,會如何導致邊緣性失業。而這個主張既不該透過數據證實,也無法透過數據證偽,必須在演繹的層次上進行討論。 聽到這裡你會覺得奧派有點不講理了:不透過數據證實是奧派自己的選擇,怎麼還不准別人透過數據證偽呢?而奧派真正的智慧正是在此展現。 奧派認為,正因為經濟活動太多複雜,其中的每一個參數,都受到無數個參數交叉影響。任何人用偽科學的方法論,就幾個參數之間的相關性提出猜想,卻無法杜絕、周知其他參數對這幾個參數的影響。於是我們永遠可以找到某時某地的某些統計資料,來「證明」各種彼此矛盾的猜想。這種「證明」根本就是假的證明,這種方法當然就是偽科學。 拿美國經濟學評論的「實證研究」為例,有沒有考慮到政府擴張公共支出的以工代賑呢?有沒有考慮職訓擴張將人力拉出求職市場呢?政府的統計方法有沒有改變?還有各種因素在「失業率沒有顯著下降」這個最終結果上起作用,我們怎麼證明調高基本工資「不會」導致邊緣性失業呢? 奧派的答案很不中聽:我們不能,我們只能進到情境中講道理。而我身邊恰好有這麼幾個道理:月領15000的洗碗阿姨,後來老闆怕挨罰,就把她辭退了,自己下來洗碗;身無一技之長的街友,只能打些零工,沒有誰願意請他;勞動局的公務員輔導年長者就業,卻常常拿不出績效,因為媒合得上的,都是些「非法待遇」的工作。 這些現實世界的真實遭遇,都不會因為國會裡訂個道貌岸然的法律,就從此消失無蹤;更不會因為所謂經濟學者,擺弄一下數字「證明」沒有影響,就從此不受影響。他們只是被推進法律不承認的角落,為精英們光鮮亮麗的政治正確,默默地承擔著後果。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u6nDMPYuQ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那些口口聲聲說面對大自然要謙卑的人,往往為了自己的政治算計,或者受限於自己的意識形態,而顯得浮誇、傲慢甚至無知。 海拔上千公尺的地方,在大雨下形成高及人胸的積水;大路左右,一道晴空萬里、一道大雨滂沱;凡此種種,都可以被上綱成氣候異常、環境破壞,歸咎於人類的各種行為。 但我們如何想像一個世界,是「自然」到不會出現上面說的那些現象的呢?不可能。因為那些現象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水趨下,雨有時,那些現象總會在某個地方出現。只是有人正好碰上,自己大驚小怪而已。自己大驚小怪也就罷了,拿來嚇唬人、勾搭權力,那就其心可議了。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W9spm9

市場譁然 籌天使基金 找上市櫃掏錢 | 蘋果日報

做個練習,不要看表面。這件事情的本質,是金管會要透過天使基金的名義,來擴張自己的影響力。 金管會把資金集中到手上之後,掌握著分配的權力。這會讓有意創新的人,拱著金管會搶資源。而國外風險投資的失敗率在九成以上,台灣的風投業者本身就已經夠保守、不長進了,我們憑什麼相信金管會有能力做出更好的判斷呢? 金管會受限於對市場的不了解,以及自身尋租的企圖,勢必回歸原本的政商人脈網絡,給會寫企劃書的自己人發錢。最後只是金管會拿著別人的錢,打著鼓勵創新、價值投資的旗號,跟自己人玩分錢發錢的遊戲,大搞利益輸送而已。 金管會擴權、鞏固裙帶關係、造成社會不公是一回事。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想想,這當中我們真正損失的是什麼呢?其實不只是錢,而是創新者面向市場的經驗,是從這些經驗中累積出更成熟商業人才的可能性。 因為有奶便是娘,既然是向政府拿資源,當然會先學著討好金管會。錢到手了,大不了再燒一燒、分一分,能不能經過市場檢驗,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反正到時候靠杯一下消費者的俗不可耐,襯托自己的曲高和寡,照樣清高得不得了。 相對地,如果把這些錢留在民間,讓創新者直接面對市場。過程中當然會有失敗,但每一次失敗都能累積面對市場的經驗、磨練人才對市場的敏銳度。這種失敗才有意義,才可能從泥濘之中,開出能面向國際市場的奇葩。 不管我們自己在島內再怎麼玩這些搶錢分錢的假經濟流動,出了國門人家是沒有在屌你這套家家酒的。不學會面對市場,市場終究會來面對你。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2105w3e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醫院都靠藥價差A錢?拜託,始作俑者根本就是健保局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看完這篇之後,你會開始質疑藥價黑洞這個聽起來很正義、很光明磊落的詞。但依舊懸而未決的問題是:所以價格該怎麼訂才好? 不斷調低健保給付,固然會打死廠商的經營空間,和醫院醫療品質。但不調低甚至調高,不是又幫著醫院掏空健保、剝削民眾嗎?我們又能對院方和藥廠公布的成本資訊,信任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又怎麼據此判斷真實的利潤,並且決定合理的藥價呢? 在這裡我們撞上計畫經濟思維的死胡同。只要我們從成本的角度來思索應有的價格,並且據此用政治力來管制價格,同樣的問題會不斷鬼打牆。高了是圖利剝削,低了是魚死網破,怎麼扯也扯不清。 市場經濟不從成本的角度來計算應有的價格,只讓供給(有人願意賣多便宜)和需求(有人願意買多貴)來決定可行的價格。這個道理似淺實深,因為能避免藥價黑洞的秘密,就藏在這簡單的邏輯裡。 既然價格不出自政策計算和管制,而是來自買方和賣方的交易,那麼賣方和賣方之間的競爭,就有機會起作用。只要確保市場開放,創新的「暴利」很快就會被跟進的競爭者分光。 就算產業整合形成「壟斷」(建議大家讀讀薛兆豐的商業無邊界,對這個詞會有更深的體會)之勢,為了確保自己的利潤,賣方還是會用削價和創新,來建立進入門檻。想像中的壟斷後抬價剝削,在開放市場中不可能發生。競爭者可能從任何方向,用各種姿態跑出來,當年的Intel、Atari,哪個不是雄霸天下?哪個不是灰溜溜敗下陣來? 真正的壟斷,只有用法令、特許規範起來的行政性壟斷。台電掌握到用電者家裡的最後一哩路、各地律師公會對律師予取予求的收費,都是明例。而這些壟斷就算有暴利,也沒有人可以進場競爭,政府卻反而置之不理。 回到藥價。用政治力根據成本來計算藥價,終究是行不通的。與其扭曲價格,陷入打死市場/圖利廠商的兩難,還是放開價格管制,讓市場來決定。不要再打著基本權利的旗號,用眼前虛假的便宜,換來未來無盡的災難。 http://ift.tt/1sl93xY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sl93xY

朱敬一/潘部長:請即刻裁撤「大學系統」/報導者

國家機器透過預算分配,直接掌握高教體系的後遺症就是,總是會有一堆這種狗屁倒灶的人事安排。 道理其實很簡單,你拿誰的錢,就會向誰負責。高教靠政府而不靠學生吃飯,就會向權力拋媚眼、搞旋轉門,而不是花心思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任何公共政策和補貼,不是一概打死不能做(雖然米塞斯會認為我說這話就是社會主義者)。但與其由政治菁英來決策資源分配,不如把津貼給承擔後果的消費者,讓他們來促進市場的靈活競爭。 因為前者看起來很理性,但充滿了故步自封、自以為是和道德風險。後者看起來很混亂,卻縮短了行為與後果的距離,讓更多可能性在嘗試中萌芽。 教育如是,住宅如是,食衣住行,莫非如此。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Uih6BT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第一廣場,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報導者

衷心希望這些移工們,能在這塊土地上更自由地生活、工作,免於仲介剝削、警方騷擾,還有社會上異樣的眼光。 很難得聽到我說剝削,因為這種剝削是來自法令的重重限制,逼得他們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得要東躲西藏打黑工。如果能讓他們更自由地貢獻自己的心力,社會會變得更好、機會會變得更多。 道理很單純,更多的勞動代表更多的服務和商品,也代表更多的收入和消費。就算把錢匯回老家,也還是幫台灣清倉無謂的外匯存底,壓低台幣匯率,好讓大家可以衝最愛的出口生意。 可惜大多數人習慣用靜態的方式來看待經濟運作,於是總把注意力擺在「工作機會被搶走」,卻沒意識到這會創造出其他商業機會。總認為這些勞動力「進口」在賺走台灣人的錢,卻不理解出口本來就是為了進口,交易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好。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27ZSOqI

學生可不穿制服 高中校長:廠商損失誰來賠? | 生活 | 即時 | 聯合新聞網

開放學生不穿制服,廠商怎麼養家活口?開放律師單一入會全國執業,各地公會的人事開支怎麼付?這些問題都問反了。 正確的問法是:強制學生家長為制服買單,不願意、付不起的怎麼辦?強制律師繳交入會費,拉高律師執業成本、增加民眾訴訟成本,誰倒楣? 這世上總有人仗著權力撐腰,用別人的無可奈何,換來自己的榮華富貴、衣食無虞。久了還以為這是天經地義。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UdRG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