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育兒津貼到底幫了誰?

聽朋友說,政府一頭給父母發育兒津貼,一頭怕津貼肥了托育業者,所以做出重重價格管制。得要有正當理由才能漲價啦,什麼服務只能收多少錢啦,不能「巧立名目」收費啦。總而言之,就是要確保津貼不會被漲價吃掉。

這看起來是政府的一片美意,官員講起這些管制也洋洋得意,大有作為的樣子。但根本是對專業的輕蔑,對市場機制的無知。 先不談價格是個網狀現象,壓住一個點,還是會從另一個點蹦出來。(反正大家也只在意金錢表達出來的那一部份價格)這種價格管制,結果也只會落得健保那樣的下場:大家好像都佔到便宜了,卻得要用醫療(托育)崩壞來付出代價。

有價格管制壓在上頭,好的師資,待遇沒有成長的空間。再加上種種執業管制,最後值錢的反而是營業許可,於是加重托育機構內的分配不公。久而久之,好人才寧可出借證照,另謀出路。只有那些機會成本夠低(在其他地方混不下去)、無心經營專業(老娘反正要嫁人了)的工作者,願意忍受這種不見天日的勞動環境。那麼,托育品質每況愈下,有什麼好奇怪呢? 人們總愛高舉人權、基本需求的大旗,希望政府來確保種種事物既要有、又要好。但現實是,充分優質的服務,總得有人提供。想要有人提供,總得付出代價。

一句托育公共化就想打發一切,只不過是不負責任又想不勞而獲的中二屁孩而已。


延伸閱讀:一般人對政府的兩種幻想


via IFTT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