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少迷信趨勢名詞,多認真解決問題

台灣政界學界,很喜歡追逐趨勢名詞,什麼東西加上些前綴詞和後綴詞,好像就高大上,好像問題就解決了。打幾個比方:「醫療大數據」、「雲端商務」、「食安區塊鏈」。

當中最火紅的,就是區塊鏈技術。政學界人人都把去中心化、公私鑰加密、分佈式帳本掛在嘴邊。但是區塊鏈能解決的問題其實有限,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困境,不是區塊鏈就能解決的。

醫療資訊區塊鏈?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想要將病患的醫療資訊,整合進一個平臺,讓病患能透過平臺,將自己的醫療資訊授權給醫療機構和應用開發商,好發掘出醫療資訊的價值。那麼,區塊鏈技術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答案是,區塊鏈能確保資訊是真實的,任何人「在網絡內」想要竄改資訊,都無法得逞。區塊鏈還能確保資訊的取用,「在網絡內」是可追蹤的,任何節點開啟檔案的紀錄,都無法消滅。 我不會說這些問題不重要,但以醫療資訊的授權應用為例,人們的痛點可不只在此。

真實的難題是什麼?

自己設身處地想一下:你是患者,有個平台讓你可以授權,但你敢授權嗎?你大概不敢空白授權給平台,讓平台幫你決定「現在和將來,誰能取用你的哪些資訊?」那麼你多多少少得決定這個問題。

大醫院你敢授權,小診所你敢嗎?有規模的應用開發商你敢授權,獨立開發者你敢嗎?就算你明寫著授權它拿去做用途A、用途B、用途C,你怎麼確定對方沒有用在用途D呢?對方拿到資訊,轉進自己的應用程式中,區塊鏈還能追蹤嗎?

換個角度來看,假設你是開發商,是要取用資訊的人。資訊所有人今天說授權給你,明天不認帳了怎麼辦?對簿公堂時,你要拿什麼自保,證明「他真的有授權給我」呢?區塊鏈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再換個角度,假設你是區塊鏈平台。資訊所有者或者資料建置者操作不慎,讓別人取得了他的權限,去授權給別人取用資料了,去合法竄改資料了,你怎麼辦?你要負責到什麼程度?取用資料者拿資料去做授權範圍外的應用,你怎麼辦?你能負責到什麼程度?

區塊鏈不是萬靈丹

上述的這些問題,都不是新問題,也不是區塊鏈的錯。但我是要提醒一下:對這些問題,區塊鏈其實無能為力。要用網路來串接、流傳敏感資訊,這些問題本來就會發生,也必須要解決。不是套個區塊鏈的大詞,就會通通迎刃而解。

這些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呢?是真實世界中,各方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信任問題。人們常說區塊鏈是信任機器,但它其實只能提供數據「在網絡內」的可信性。對於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其實貢獻有限。

認真思索,就會發現區塊鏈能應用的場景有限,能解決的問題也有限。歸根究柢,就是「網絡內的」的防偽和追蹤。比特幣看似沒有上面這些問題,是因為脫離了區塊鏈網絡的數位貨幣,什麼也不是,所以數據(貨幣)能在網絡內防偽和追蹤,就可以解決大半問題。一旦要和實體的黃金勾跡,這些問題也通通會冒出來。

但醫療資訊就不同了。醫療資訊可以獨立於區塊鏈網路而存在,所以用區塊鏈來確保網絡內的資訊本身是真的,又如何?問題是出在虛實交界,在網絡內外分野的那個點。在那個點上,input進來的資訊是誰建的?可不可信?output出去被誰拿去?怎麼用?這才是重點,卻是區塊鏈無能為力之處。

認真解決問題才靠譜

由此類推,食安區塊鏈、有機區塊鏈,其實也都會碰到一樣的問題。區塊鏈能解決網絡內的信任問題,但網絡外的信任問題,還是得透過其他方式解決。這些問題當然不是無解,憑證、商譽,都試圖要解決這些問題。但無論如何,不是套個大詞就沒事。

可是政治人物、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們,哪在乎這許多?趨勢名詞套一套,擺個譜唬爛一下就好。反正看到趨勢名詞,民眾腿就軟了、預算就通過了、計畫就能核銷了。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