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金融改革紀錄片(97% Owned)-97%被私人銀行佔據的無中生有債務貨幣

最近CNEX播放這部紀錄片,許多痛恨貨幣體制的人嗨翻了,但我得潑潑冷水。 由Positive money論述主導的這部紀錄片,和奧地利學派有個類似的問題意識,那就是:在現行體制中,貨幣這個交易媒介,是不是已經內建了造就不義的機制? 而PM只看到銀行可以無中生有、創造貨幣的特權。於是設想的解方,自然就朝向取消特權、將貨幣發行權完全收歸政府(用PM的說法,就是所謂的「民主化」)。這部份,可以去看PM其他的論述和影片,或者google Iceland monetary reform,不贅述。 PM沒有看到的是,首先,政府之所以「授權」銀行來授信創造貨幣,就是因為政府沒有能力、知識來判斷貨幣需求的量有多少?具體分佈在哪?把權力收歸政府,政府也是矇著頭搞。所謂獨立、透明的機構,只是浪漫的空想。 其次,申貸者本身受到利息、擔保品等機制的制約,不可能隨心所欲申貸;銀行也受擠兌、財務健全等壓力制約,不可能隨心所欲放貸。私營銀行亂搞、濫用特權,終究得向股東、客戶負責,付出代價。反倒是「全民入股全民買單」的公股銀行,特別會濫用創造貨幣的特權,來搞無擔保放貸的把戲。 最後,銀行特權的來源,正是政府對貨幣發行的壟斷權。收回銀行的「特權」,實際上等於讓政府完全壟斷貨幣的發行,藉此主導資源的分配,到頭來將造成更大的權力集中。而銀行投資失利還得承擔財務風險,政府亂搞貨幣政策,我們卻甚至難以課責。這一點,看看金融海嘯後的紓困、量化寬鬆,就非常清楚。 奧地利學派看到了這些,於是提出的解決方案,非但不是收回銀行特權,交由政府決定貨幣發行。而是主張進一步開放民間發行貨幣、自由競爭。讓人們自己決定要信任哪些交易媒介,而不是由政府透過法令,來強制人們「只能用政府許可的交易媒介」。 這聽起來很驚世駭俗,但除了比特幣這種顯而易見的案例之外,市場上已經出現很多類似的行為。比方禮券、里程、消費點數,實際上都起到民間授信、創造貨幣供應的作用。 政府製造出來的問題,別指望靠更集中的權力來解決。人們會發展出各種方式來替政府擦屁股,創造出各種交易媒介來活化經濟,政府只要別礙事就好。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s://youtu.be/Ej3Gn_2did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