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昨晚寥寥幾句,想來有人是誤會了,誤以為我在罵的稅金小偷,是那些花公帑瞎搞的政府標案。錯了,我在罵的包括它們,但也不只是它們,還有吳思瑤和那些見獵心喜,要分食政府預算的這些「美感專家」們。 在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的爭議由來已久。但是和台灣環繞著文藝基金會的統派獨派人事爭議不同,人家在談的是更上位的自由主義價值問題:「政府有沒有權力決定、告訴人民,什麼才是真正的美?」 這個問題為何重要,是因為自由主義在政治上的基調,是「政府無權決定何謂好的生活方式,這個問題應該讓人們自己去追求,政府只負責維持法治框架、保障個人產權」。而藝術基金會的存在,正代表了政府跨足「何謂好的生活方式」這個問題,於是成為共和黨堅持反對的標的。 然而在台灣,自由主義層次的問題卻鮮少浮上檯面。我們熟悉的爭議,其實都是在集體主義的前提下,也就是在「我們要透過各種方式,來統一我們對好生活的意見」的前提下,在爭論哪種好才是真的好?哪種美才是真的美? 台灣社會的集體主義傾向,從威權時代的領袖崇拜、國族神話就能看到,當時還引發了一些自由主義者的反彈。 諷刺的是,進入民主時代後,反而因為民主授權帶來的「當權者是自己人」的錯覺,這個傾向越演越烈。真正從自由主義層次質疑集體主義傾向的聲音,卻成了鳳毛麟角。大家都搶著打進權力內環,透過國家機器和人民公帑,把自己的好加諸到他人身上。 而這場座談會,正方便我們看清楚,官學菁英們如何就著集體主義土壤,搞自己的裙帶生意和利益分配。 嘴巴上他們會說得很好聽:「尊重藝術獨立性」、「避免政治力介入」。但你如果問他們:「那把預算分一分,直接發給民眾讓他們自己選擇好不好?」、「我們削減預算,增設文藝消費免稅額,鼓勵民間消費好不好?」他們肯定跟你說民眾素養不足,要從教育做起,而剛好我正是那個最適合教育民眾的人。 總而言之,就是預算不能少,錢要過我手。選擇的自由?老子能靠裙帶關係賺到錢的自由才是真的! 但是,吳思瑤之流的行事作風,多麼便於討好呀。在這樣的人身邊,願意為他出錢出力好分贓的人可不會少。相對而言,不來這套的自由主義者,除了認同自由主義理念的散戶選民之外,哪還有誰願意站在這樣的「政治人物」身邊呢?這是自由主義者的民主難題,也是民主社會的自由主義難題。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http://ift.tt/1W9spm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