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大直高中泡麵革命》我訂外食,到底做錯了什麼?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先讀這篇:大直高中泡麵革命》我訂外食,到底做錯了什麼?

孩子,學校說是避免你吃壞肚子,說他們偽善真壟斷也行,別忘了還真有些家長,孩子吃壞肚子就找學校鬧。學校會這樣搞,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願打願挨的結果。

出了學校,還有很多「我是為你好」的法規禁令在等著你,還有很多「我過得不好,肯定是你的責任」的鳥人。希望你別走上那條「你管我是剝奪自由,我管你是公共利益」的邪路呀。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徐永明超搞笑的「30天300小時」質詢秀/pfge

先讀這篇:徐永明超搞笑的「30天300小時」質詢秀

繼蔣萬安找過勞死勞工家屬來聽證之後(別誤會,我是很同情當事人和家屬的),徐永明大張旗鼓秀出「30內工作300小時」的「可能合法」班表。這篇就事論事指出疑點,幫摘要: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對中小企業主有利,就是裙帶資本主義嗎?

昨天有網友回應,認為「民進黨只是要在國民黨的裙帶資本主義結構中取代國民黨,而沒有真的要推自由化,理由是這兩次勞基法的修法都是為了滿足其支持主力,中小企業主,這跟國民黨偏愛大財團,不都是單純選舉考量,而沒有試圖建立更尚未的經濟遊戲規則嗎?哪裡來的真正的右派政黨?」

馬上也有網友附和,認為「這次勞基法爭議根本就是裙帶資本主義的遺緒」,我「當作是自由主義的勝利」,根本就錯了。

挺有意思的想法,我不同意,聽聽看我的理由。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樂見國民黨左傾無下限

先讀這篇:台灣的確需要右派政黨,但國民黨不是選項

歷經了一年多來勞基法的紛紛擾擾,回頭看這篇特別有意思。當初很多人因為我這篇的結論,是「國民黨沒有存在的必要」,而大稱痛快。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網路中立性:打著自由反自由的悖論

網路中立性,指的是網路服務供應商(ISP)進行資料傳輸時,要保持中立,不對不同的資料做任何差別待遇,以保持網路世界的公平開放。

這個原則聽起來很符合直覺,以致於即使是有高度無政府自由主義色彩的網路社群,都覺得政府應該要「捍衛」這個原則,禁止ISP對任何資料進行差別待遇。不論是流量、流速,都不可以。

但是我必須要說,這只是個反商情結作祟、打著自由反自由的悖論。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先繞個遠路,看看遊樂園的例子。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是什麼讓窮人過得好?

大家都知道我對「提高基本工資,保障勞工能支應基本生活所需」的想法,非常不以為然。支持這種想法的人,總是聲稱這樣能讓窮人過得更好,窮人領到更多的錢,就會變富有了。

我反感的點,當然是這種「善意」一如既往地適得其反,會造成邊緣勞工的失業。就算完全不考慮邊緣性失業,假設所有勞工都能就地加薪到「基本生活所需」以上,猜猜會發生什麼事?

法律門檻越高,弱勢日子越難過

先讀這篇:獨家專訪何佩珊》中小企業是民進黨政治基礎 修勞基法是黨內是否該調往中間的路線問題

何佩珊好敢講。

是說,法規越緊,本來就對大企業比較有利。量體大、資源多,才有餘裕去配合法規、調整佈局。以為「法規修緊是大企業倒楣,法規調鬆是大企業開心」,這從頭到尾就是誤解。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不要用勞資對立簡化認知

今天聽一個老闆說起,為了要讓員工工作得舒服,他冒了很大的風險。

依法要打卡紀錄出退勤吧,大家嫌麻煩想兩免,出勤紀錄都用做的,被勞檢查了,也只能摸摸鼻子繳罰款。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加州高持有稅,人們照樣買不起房

先讀這篇:加州房價過高 半數家庭買不起

據說,只要實價徵收持有稅就好了。我不知道所謂的「好」,是什麼意思。姑且不談加州房產持有稅的稅基是政府估值,一般來說不到成交價的一半。所以所謂「實價千分之12」的稅率,其實還要腰斬。我好奇的是,收了又如何?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幫林靜儀說兩句

看林靜儀被圍剿於心不忍,說個兩句。我也不談程序問題了,直球談談醫護過勞。

大家都知道,林靜儀過去是支持醫護納入勞基法的。但你現在沒看到他再提這件事情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從一位醫師,真正成為一位立委了。


加稅打房終將帶來供給萎縮

先讀這篇:全台房價大破盤 新屋比中古屋還便宜

昨天說過,壓抑二三手交易,不只會推高租屋市場,也會壓抑新屋供給。這篇報導正是苗頭。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被政府餵弱的台灣新創

先讀這篇:別被蓬勃假象迷惑:台灣不需成本低、耗時短、曝光率高的創業培育體系

「至於為什麼目前高規格、高參與度孵育計畫台灣沒有人想做,原因很簡單:因為孵育計畫勞神傷財耗時間,可能要努力五年以上才會有結果。這種有實際助益的昂貴投資,顯然與台灣現在的短線作風格格不入。」

說起《炒房與鴉片》

時常有人貼《炒房與鴉片》那篇文章給我,說:「你說的挺有道理的,但他說的好像也有道理呀」。

要覺得chenglapg說得有道理,你得先回答這兩組問題:「地產如果不能帶來收入,那麼誰會買地產?誰會興建地產?」;「如果持有地產就能不事生產、恣意剝削,為什麼東區會有空店?為什麼新莊的房子要降價求租?」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打擊房屋交易,租價上漲理所當然

先看這篇:預算1萬元,在台北市能租到怎樣的房子?

懲罰買賣交易,會把需求往租屋市場擠壓,提高租屋市場的價格。這是早就說過的事情。我不知道「誰也沒料到居然造成租價提高」這句蠢話是哪來的。

不要走邪路

經濟學界中,有一種邪門歪道,痴迷於數學計算。他們開口就是效用函數,做研究靠的是統計軟體,熟練各種曲線、均衡公式。

因為看的是數字,跑的是統計,他們對政府干預十分有信心。他們相信:關於最低工資,我們可以在邊際上,找到「薪資提高增加的效用」減去「邊緣性失業減少的效用」,可能得到的最高效用。把最低工資定在這個點,整個社會的效用就能最大化。

至於那些邊緣性失業的人,他們會再計算。要在邊際稅率上,找出「失業者接受社福增加的效用」減去「有錢人被課稅減少的效用」,可能得到的最高效用。把邊際稅率和社會福利定在這個點,整個社會的效用就能最大化。

接受社會福利的人,會在收入增加的過程中,遭遇極高的邊際稅率(比方多賺一萬,少領八千),削弱了增加收入的動機,怎麼辦?他們還是相信,可以找出「仍然願意脫離社福自立者增加的效用」減去「因此依賴社福不事生產者減少的效用」,最高的那個點。

總而言之,對他們來說,世界就像是個模擬遊戲。只要套公式計算一下,調整政策上的各種參數,就會欣欣向榮,跑出最好的結果。但他們在方法論上就出了根本的問題。

一是效用這東西,只在實驗室的電腦中,可以化成漂亮的數字。現實生活中,人的偏好不同、際遇不同,彼此之間的效用根本不可共量。他們設定的效用參數,只能是一己的武斷,而沒有現實上的基礎。

二是耽溺於靜態的世界觀,卻忽略現實世界是不停變動的,未來是充滿不確定的。就算我們退一萬步,同意某組參數,在某個時間點是最佳的。但轉眼之間,技術就在發展、資源就在流動、情境就在變化。未來無法預測,參數馬上過時。

說穿了,這些人跟主動式投資經理人沒什麼分別,都懷抱著「要命的自負」,假裝自己掌握了窺測未來的秘訣,要說服客戶買單。差別只在於,投資經理人是利用客戶想要一獲千金的心理,大賺交易費和管理費;這種經濟學家則投政府之所好,為各種宏觀微觀調控,給出漂亮的評估數字。

這並不是說,經濟學就不需要、不應該談數字了。數字是要談的,問題是你拿數字來做什麼,是伴隨著謹慎的推論,試著理解那些乍看之下看不懂的現象?還是和政治力綁在一起,試著回答一些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問題,為政府的作為擦脂抹粉?

很無奈的,也不出意料的,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這種邪門歪道卻佔據了最多的資源,成為高等教育中的主流,為政府的干預提供各種「依據」。有趣的是,公共選擇學派的理論,早已預測到這一點:因為政府的種種干預作為,符合民眾的直覺,容易得到支持,政府當然也樂得配合;反而是尊重市場的「不干預」,太挑戰民眾常識,不容易獲得支持,政府何苦來哉?

我期勉自己不要走上邪路,而要跟著米塞斯、傅里德曼、阿爾欽、科斯、布坎南這些智者的腳步,節制自己的自負,謙卑地探索這個複雜的世界。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這種法律人,令我心寒

先讀這篇:真相達文西還是真像達文西?談廣告不實

這樣光明正大曬無知真的合法嗎?PLM也有在收錢,我是不是也可以去公平會告個狀,叫他們去跟委員們解釋解釋啊。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反壟斷問題的兩種態度

關於反壟斷問題,有兩種基本態度。

一種是縱容自己的直覺,對複雜的經濟現象妄下斷言,輕易地主張「這樣會削弱競爭」、「那樣才促進競爭」,並且慫恿政府去裁罰、禁止某些行為。像下面這篇就是典型:

https://plainlaw.me/2015/07/14/cartel/

總是破產的「地主穩賺不賠論」

先讀這篇:藝人潮牌也抵不住昂貴租金 羅志祥都出走東區店面

市場機制正常運作,沒什麼。只是不知道那些老愛嚷著「房東地主穩賺不賠,剝削人民」,要「漲價歸公」、要「打擊炒作」的人,到底要怎麼面對這個現實。人家收租賣房你要漲價歸公,人家繳房貸賠售的時候,麻煩也共體時艱一下?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雙十一造成好多廢棄物嗎?

先讀這篇:2000億的“雙十一”瘋狂後,中國正面臨一場生態災難

這篇文章前面讓我挺不耐煩的,後半就值得看一下。說說前半哪兒讓我不耐煩。

這種「雙十一造成好多廢棄物呀~」的思維模式,缺少成本的概念。也就是說,只盯著眼前看到的廢棄物,沒有去想:「如果沒有這些廢棄物,會發生什麼事?會有什麼後果?」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立法禁止人們過得不體面,人人就能體面嗎?

先讀戴季全的評論

如果立法禁止人們過得不體面,人人就都能體面的話,我肯定贊成。問題是:真實世界並不是這樣運作。想要好的生活條件,得拿出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創業天使基金第二期,別開第一期的倒車

新聞連結:創業天使基金第二期乏人問津 沒人申請

「新創業界較青睞原本計畫方案的補助模式,而第二期方案轉為投資形式後,國發基金持股不低於天使投資人,雖然持股比率不超過20%,但對想主導經營策略的新創業者會有顧慮,以致裹足不前。」

討錢就擠一窩蜂,掏錢就人去樓空?什麼想維持控制權都藉口啦,是知道政府這筆錢不是白拿,投資還要退場,就不敢拿了。只敢凹政府拿納稅人的錢亂發,用別人的錢來搞創新,這種創新真他媽弱爆了。

國發會要硬起來,堅持官退民進的路線,千萬別開倒車慷人之慨,養出一堆沒骨氣擔風險、吃納稅人軟飯的所謂「新創企業」。錢發不出去就算了,亂發比沒發更糟,還不如明年留用,少點財政壓力。

from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禁令重重,就能農地農用嗎?

先讀這篇:陳金德:農舍若規定鄰路鄰側 違法違憲

農發條例8-1條規定:「農業設施容許使用與興建之種類、興建面積與高度、申請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

根據這條,金德兄要說強制鄰路鄰側是違法違憲,大概很難成立。本來就是模糊立法空白授權,主管機關當然可以要幹嘛就幹嘛。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雙十一又如何?

今天雙11,商家各種折扣搶客。 這時候有種自以為清高的聲音冒出來了:「那都是商人的詭計啊,雙11什麼都是炒作出來的,大家千萬別中計啊~~」

我實在覺得這種想法挺逗的。這種「為了不中計」而不合作的做法,「看起來」好像是獨立思考,要我來說,其實恰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的表現。

要獨立思考,何必去掂量「這件事是不是商人期待我做的?」何必把自己的決策寄託在上頭:「是他要我做的,我就偏不幹」? 這是哪門子的獨立思考,根本就故意唱反調的屁孩而已。

你就認準自己需要什麼,準備付出多少代價。 人家要打折搶客,那是他的事情, 你想要的東西有在打折,這叫有便宜不佔王八蛋。

難道要等折扣結束、原價下單,才叫做「我沒有中計好棒棒」嗎?這簡直也太蠢了。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O2O是不是白忙一場?

近來流行O2O,也就是online to offline,從線上到線下。有人就覺得不明白了:過去花了十幾年時間,好不容易把店開到網路上了,靠著電商把店租、人事、倉儲的成本壓低了。為什麼又要把網路上的商店,開成實體的?這是不是白忙一場呢?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白忙一場,但其實並不是。我來說說當中的道理。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令我厭煩的思維模式

一早就接到電話,說銀行存款利息太低,要央行提高利息。我當然是一路敷衍到底,畢竟想必講也講不聽。

但這樣的思維模式實在讓我很厭煩: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狀況,自己不去找替代方案,只想要藉由某個外部權威(通常是政府),來把狀況弄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就不懂,這些人為什麼不自己想辦法呀?嫌報酬率低,自己去找別的投資標的呀。房市、股市、債市、基金、外幣、創投,要投資多的是其他管道呀。

還是其實投房市覺得不地道、投股市創投怕風險高、投債券外幣又嫌銀行賺一手、投基金又嫌報酬低。只想要把銀行存款利率就地拉高,獲取穩當無風險的高獲利?

穩當無風險的高獲利,現實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只存在騙徒和基金經理人的口中而已啦。真用公權力把銀行存款利率拉高試試看,沒風險也有風險了啦。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立法管制服務費拆分,不是無知就是無恥

先讀這篇:台灣的服務費是騙客人?

整天在這種「名詞正義」上打轉,真是吃飽撐著。扯什麼變相漲價,自己買東西不搞清楚價錢,難道還要店家追著你問:「會不會太貴了?」嗎?

事實是,不管這一成服務費在名目上是不是內含,它的本質就是售價的一部分。因為錢進到收銀櫃裡,我要追究去向的成本太高,只能任由店主統籌分配,成為售價的一部分。我不會「以為這些錢是給工作人員的小費」,才願意付這筆錢。我真在意的時候,會直接塞給工作人員,確保錢是到工作人員手裡,任何人也都可以這樣做。

而人們很少這樣做的理由,就是「誰管你工作人員拿到多少錢啊,我付了錢有換到我想要的東西就好,這次覺得不划算下次拉倒!」這樣想也沒什麼不對,銀貨兩訖挺清省,但咱們誰也別裝清高。

對於那些滿口公平正義,討錢討到服務費拆分上頭去的立委,我要問一句:「你打算用什麼方式,付出多少代價,來確保服務費分給工作人員?」叫稽查人員一本一本對帳冊有用嗎?對清了有意義嗎? 假使店家說:「你看我在薪資單裡有寫啊,每個月收到的服務費,都用來發服務加給了」。然後本薪或者其他加給少了,遲到懲罰變嚴格了,員工餐點變扣門了,你又能怎麼樣?真實的價格會在各種要素、名目中流竄,你又能怎麼樣?形式上的「公平正義」,除了逼得帳務各種折騰,讓稽查人員可以吹毛求疵,有任何實質上的意義嗎?

真那麼關心第一線服務者的待遇,不用繞遠路,跟我一樣直接塞錢就好。政治人物以為立個法就能逼別人掏錢付出代價,完成自己想要的公平正義,不是無知(連行不通都不知道),就是無恥(明知無用還勞民傷財騙形象)。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少迷信趨勢名詞,多認真解決問題

台灣政界學界,很喜歡追逐趨勢名詞,什麼東西加上些前綴詞和後綴詞,好像就高大上,好像問題就解決了。打幾個比方:「醫療大數據」、「雲端商務」、「食安區塊鏈」。

當中最火紅的,就是區塊鏈技術。政學界人人都把去中心化、公私鑰加密、分佈式帳本掛在嘴邊。但是區塊鏈能解決的問題其實有限,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困境,不是區塊鏈就能解決的。

醫療資訊區塊鏈?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想要將病患的醫療資訊,整合進一個平臺,讓病患能透過平臺,將自己的醫療資訊授權給醫療機構和應用開發商,好發掘出醫療資訊的價值。那麼,區塊鏈技術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答案是,區塊鏈能確保資訊是真實的,任何人「在網絡內」想要竄改資訊,都無法得逞。區塊鏈還能確保資訊的取用,「在網絡內」是可追蹤的,任何節點開啟檔案的紀錄,都無法消滅。 我不會說這些問題不重要,但以醫療資訊的授權應用為例,人們的痛點可不只在此。

真實的難題是什麼?

自己設身處地想一下:你是患者,有個平台讓你可以授權,但你敢授權嗎?你大概不敢空白授權給平台,讓平台幫你決定「現在和將來,誰能取用你的哪些資訊?」那麼你多多少少得決定這個問題。

大醫院你敢授權,小診所你敢嗎?有規模的應用開發商你敢授權,獨立開發者你敢嗎?就算你明寫著授權它拿去做用途A、用途B、用途C,你怎麼確定對方沒有用在用途D呢?對方拿到資訊,轉進自己的應用程式中,區塊鏈還能追蹤嗎?

換個角度來看,假設你是開發商,是要取用資訊的人。資訊所有人今天說授權給你,明天不認帳了怎麼辦?對簿公堂時,你要拿什麼自保,證明「他真的有授權給我」呢?區塊鏈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再換個角度,假設你是區塊鏈平台。資訊所有者或者資料建置者操作不慎,讓別人取得了他的權限,去授權給別人取用資料了,去合法竄改資料了,你怎麼辦?你要負責到什麼程度?取用資料者拿資料去做授權範圍外的應用,你怎麼辦?你能負責到什麼程度?

區塊鏈不是萬靈丹

上述的這些問題,都不是新問題,也不是區塊鏈的錯。但我是要提醒一下:對這些問題,區塊鏈其實無能為力。要用網路來串接、流傳敏感資訊,這些問題本來就會發生,也必須要解決。不是套個區塊鏈的大詞,就會通通迎刃而解。

這些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呢?是真實世界中,各方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信任問題。人們常說區塊鏈是信任機器,但它其實只能提供數據「在網絡內」的可信性。對於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其實貢獻有限。

認真思索,就會發現區塊鏈能應用的場景有限,能解決的問題也有限。歸根究柢,就是「網絡內的」的防偽和追蹤。比特幣看似沒有上面這些問題,是因為脫離了區塊鏈網絡的數位貨幣,什麼也不是,所以數據(貨幣)能在網絡內防偽和追蹤,就可以解決大半問題。一旦要和實體的黃金勾跡,這些問題也通通會冒出來。

但醫療資訊就不同了。醫療資訊可以獨立於區塊鏈網路而存在,所以用區塊鏈來確保網絡內的資訊本身是真的,又如何?問題是出在虛實交界,在網絡內外分野的那個點。在那個點上,input進來的資訊是誰建的?可不可信?output出去被誰拿去?怎麼用?這才是重點,卻是區塊鏈無能為力之處。

認真解決問題才靠譜

由此類推,食安區塊鏈、有機區塊鏈,其實也都會碰到一樣的問題。區塊鏈能解決網絡內的信任問題,但網絡外的信任問題,還是得透過其他方式解決。這些問題當然不是無解,憑證、商譽,都試圖要解決這些問題。但無論如何,不是套個大詞就沒事。

可是政治人物、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們,哪在乎這許多?趨勢名詞套一套,擺個譜唬爛一下就好。反正看到趨勢名詞,民眾腿就軟了、預算就通過了、計畫就能核銷了。

更多討論:真暴民的時事筆記